“办件好事咋就这么难”,基层干部难在哪里

“办件好事咋就这么难”,基层干部难在哪里
2024年06月26日 00:00 新京报
“办件好事咋就这么难”,基层干部难在哪里

  “办件好事咋就这么难。”日前,《半月谈》刊文指出,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他们虽有一颗办好事的心,但常常受限于各种要求难以着手。

  比如,东部某村本想因地制宜,利用村里的米厂食堂,为高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但食堂改造要想达标,需投资约300万元。该村无奈放弃,转而依靠第三方送餐服务。除了老年助餐服务,托育等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

  无规矩不成方圆,明确相应的规范标准十分必要。然而,规范标准的制定也要切合实际。标准过低,可能为种种隐患埋下祸根;标准过高,则抑制了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

  拿助餐食堂来说,基层干部感叹“好事难办”,根子就在于相关规范标准过高。不少地方的助餐食堂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甚至加入了建筑总面积、支付设备等国家未设定的标准。

  有专家指出,基层组织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同时也背负了越来越大的风险,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无论养老还是托育,地方都有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冲动。需要追问的是,“过高的标准”何以能一路绿灯?

  要知道,基层工作各类规范标准的制定,涉及行业从业者及公众,他们的广泛参与、建议乃至质疑,常常可以成为监督力量,帮助公共决策实现纠偏。

  其实,从制度设计上,相应的民意通道也并不匮乏——现如今,各类规范标准在制定推行前,都会进行公开的意见征集。

  但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环节存在被架空的情况。比如,简单发文了事,不重视征求意见稿的传播“广度”与“精度”;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太短,甚至是“掐点”走程序;甚至于,“无意见”却不以为意,又或者征集来了意见,也不认真研讨和吸纳。

  “好事难办”的基层干部之叹,应当被听见,其戳破了基层治理的尴尬现实,而该“脸红”的也不只是标准制定部门。意见征求走过场,上级把关不严格,监督不到位,这一深层机制性问题,更需得到审视和改变。

  惟其如此,包括标准制定在内,众多关乎民生的公共决策,才能更有效地赋能社会治理,让基层不再有“好事难做”的尴尬,切实造福民生。

  □张瑜(媒体人)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xjbpl2009@sina.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