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书单里的菜市场图文鉴

藏在书单里的菜市场图文鉴
2024年06月28日 00:00 新京报
藏在书单里的菜市场图文鉴
作者:(美)施坚雅 译者:史建云 徐秀丽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年5月
作者:陈慧 版本:果麦文化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3年12月
著者:(俄)玛丽亚·巴哈雷娃 绘者:(俄)安娜·杰斯尼茨卡娅 译者:王叡 版本:禹田文化 | 晨光出版社 2022年12月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马莱 译者:高晨翔 版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年4月

  菜市场这么丰富的去处,当然少不了种种观察者前去记录,用理论、故事或图像向读者介绍它的热闹。

  单以最近几年(2021-2024)出版的或再版的新书为例,我们就能从中找到与菜市场有关的论文集、故事集和图像集,或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思考中国乡村市场机制,或是由摊主讲述菜市场故事,或是色彩鲜明的图像,让人看完食欲都会上升。

  《寻找六边形》

  天刚亮,庄稼人带着背篓或提兜出了门,走在村庄小路,一路上遇见各种熟人,结伴同行。离开村庄,来到更宽大的马路,邻近几个村庄的人也都来了。他们这是往集镇的方向走去。可惜那个时候的人无法有条件在上空鸟瞰,要不然,他们本人也会惊叹于这幅周期性出现的、无边无际的画面。

  上面想象的这个景象,在上世纪60年代,被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形容为一种“六边形”结构。他的《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在1998年出版中译本,当时直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此次时隔26年再版,书名加了“寻找六边形”。我们既可理解为,这是研究者在田野和档案里“寻找六边形”(写作的文本),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寻找六边形”(实在的文本)。以集镇为中心,在它的四周分布着村庄。以中心或中间市场(更大的集镇或县府所在地)为中心,在它的四周分布着集镇,也就是初级市场。这种分布往往不止一环,而是扩散至两环或三环。任何一个农户都能找到一个最便捷的市场。

  在集镇上最活跃的要数菜市场,人们在这里买卖粮食、食用盐、种子,也在附近铁铺修铸农具。市场的交易活动是周期性,长则半旬一次,短则隔天就有市,如逢单赶集(每月的1、3、5等日子)。施坚雅在此处的分析是精彩的,他发现了中国古人如何利用干支、节气等计算方法来设定赶集日,尤其是他看到其中的算法奥妙,以干支为例,每12天开3次市的市场是多见的,4次则罕见,这是因为假如市场规模扩大,前者可以简单地加倍,调为开6次市。以节气开市不多,他提到台湾凤山有一个市场是每个节气开一次,此为一例。一言以蔽之,施坚雅使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提供了关于中国农村市场的一种解释,为了交易、交换的方便,人们形成赶集契约,在空间上浮现出六边形特征。市场,包括菜市场的功能性和自发性由此得到彰显。从社会和经济机制的角度理解中国农村市场,其传统形态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

  《在菜场,在人间》

  作为读者,我们翻看的关于菜市场的描述(或研究)文本——包括上面提到的《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基本上都来自观察者,菜市场主体本人的描述是比较少的。这本《在菜场,在人间》则是一位菜市场摊主的讲述,作者叫陈慧,在小镇菜市场有十八年的谋生经历。她不是传统农村意义上的菜农,是进货推车卖菜的菜贩,在工作之余写作,依她的自称,是“一个常年扎根于菜市场的二道贩子”。这是一种诙谐叫法,实际上凡是经常去菜市场的顾客,必定都见过种种“陈慧”。

  陈慧是菜市场极为普通的市场参与者,他(她)们站在菜摊后方,望着过往的人,随时能“抓住”有意向的顾客,必要时会热情地与人摆谈,拉家常。除了顾客,她还记录了一条街上的卖菜、杂货同行,还有乡邻。他们在这热闹的市井之地谋生,在这上演人生百态的烟火之地生活。假如说,菜市场使周边的人们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共同体,那么这本书就是关于某个市集共同体的故事集。

  有趣的是,在故事内外,读这本书也会发现为何菜市场是隐藏着一套知识的。非资深顾客辨别不了。什么是土鸡蛋?什么是散养猪?当顾客以为在农贸市场买到乡下人家真货时,可能已经掉入陷阱。很多时候,其实这区别就在“自己吃的”和“养来卖的”之间。陈慧讲的例子是番薯粉丝,她说菜市场售卖的有真假两种,“不是人不精明,是真货和假货在外表上根本分不清,都是半透明的浅青色,都是微微弯曲的,都是轻轻一拗就断”。而她说的真假是指质量优劣,“农民用自家种植的番薯加工出来的是真货,市区农贸市场批发过来的是假货”,后者用的番薯大概良莠不齐,连坏掉的也一并扔进加工机器,由于批量生产,成本更低了。她隔壁的摊位有那么一位老先生专卖假番薯粉丝。菜市场并没有浪漫文本描述的那种淳朴,假如我们某天忽然有了这发现,倒也不必诧异。这就是鲜活的人间!有欢乐有纠纷,有真也有假,还有各色人物、货物。不过,未来是否会有一本关于菜市场防骗的知识指南?

  《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

  让我们来欣赏视觉上的菜市场。翻看这本原本给孩子的绘本,浑身上下凡是与食欲有关的感官似乎都被唤醒了……果然在粮食和美食这件事上,人终究是视觉动物。

  本书取名《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顾名思义,是作者环游全球,体验世界各地菜市场的结果。这一场体验历时12个月,每个月去一个国家的两个菜市场。在匈牙利,她们去的两个菜市场都在布达佩斯,除此外基本上都是一个国家、两座城市,比如在中国,到访的是北京的盛福小关市场和成都的玉林综合市场。北京作为首都汇聚了国内外各地的菜谱,在盛福小关市场,作者绘下了山西刀削面、印度香米、泰国香米。这是一个粮食、杂货和美食兼有的菜市场。它是什么样的呢?“像一个食品摊位环绕的大型仓库”。在成都玉林综合市场,同样也有种种美食。作者还说,在这家市场里尝了看起来像甜甜圈的糖油果子,味道惊艳。

  除了美食,绘本也绘制了各国货币、逛菜市场的语言,如西班牙的“kaixo”(你好)、法语的“Je voudrais”(我想要)。“你好,都庞蒂夫人,还跟以前一样吗?”这句菜市场对话一看便知是老顾客来了,菜市场在哪都具有建立熟人或半熟人社会的基础。人们在这里相遇,也在这里重逢。

  《街角食界》

  就像《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向孩子展示的,菜市场除了未加工的或初加工的农产品,也有美食摊位环绕——或许是作者为了用美食吸引孩子才特别强调这一点也未可知,一笑。在中国,作为上世纪遗产的菜市场里面还有五金店、服务店和理发店等,当然也有一些小吃店、小吃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空间设置。若是没有,走出菜市场,就近的街巷不远处或多或少都有美食去处。这种距离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这本影像集《街角食界》拍摄了全球各地街头小吃文化。摊位都比较小,有的是一辆三轮推车,狭小的敞篷车厢巧妙地集齐了食材和锅具,有的是临时搭建在路边的台子,背后是若干桌椅板凳,此外也有的是在门店之内,墙上挂着风扇和电视机。摊主们提供的食谱不算多,有的专营一种或两种小吃,每种都成其招牌。镜头下的人们专注于饮食,偶尔会翻到有人尴尬地笑,此时大概是因为注意到了正在被拍摄。

  如果碰巧翻到某种被放大的一盘小吃,如第310页法国芒通的番茄蒜香派,以及下一页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玛格丽特比萨,就当隔空也品尝了一番吧。

  撰文/新京报记者 罗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