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音录学院举办音画作品展,19部毕业生作品让音乐“被看见”

中传音录学院举办音画作品展,19部毕业生作品让音乐“被看见”
2024年06月28日 21:12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音乐艺术如何“被看见”?6月28日,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乐象”音画作品展拉开帷幕,集结了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2020级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专业29名本科毕业生以及2022级音乐(传媒音乐)专业8名专业硕士毕业生创作的19部优秀音画作品,展现了音乐编辑方向综合运用视觉艺术手段实现音乐艺术“可视化”的专业特点。

大四学生庞文杰站在舞台中央,和同学们一起为AI歌手伴奏。 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 摄

此次展演延续“无形之乐,有形诠释”的理念,分别以“AI音乐应用”“音乐专题片”“微型音乐剧与歌曲MV”三个单元呈现。“政通 海纳百川 沃野渡山壑 尊称天可汗……”展演的开始,一首宏大叙事、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的歌曲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中唱响,词曲作者、大四学生庞文杰站在舞台中央,和同学们一起为AI歌手伴奏,人工智能和大学生一起演绎了这部学生作品。

“我酷爱历史,希望能写出上至春秋、下至千禧年代的歌曲,通过孔子、秦始皇、李白等十几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带出这段段辉煌厚重的历史。”庞文杰介绍了自己谱写歌曲《华章千秋》的背景,他和现场点评嘉宾一起探讨这首歌曲的创作技巧。“你的歌曲非常干净,创作时最好再兼顾演唱者的气口和音域。”影视音乐制作人、配唱制作人孙艾藜点评道,她也毕业于中传音录学院,如今已和郁可唯、汪苏泷等近百位艺人有过合作。

学生们现场演绎原创微型音乐剧《母亲的原野》。 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 摄

紧接着,由学生们创作的微电影、纪录片、音乐剧逐一在现场展示,利用纪录片展示国家级非遗乐器的魅力,摄录非遗传承人的艺术人生,记录独立音乐人的社群文化……学生们的毕业作品形式多样,通过一部部作品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音乐和专业的理解。据介绍,本届“乐象”音画作品展展演有三方面“亮点”,即内容丰富、作品体裁多样、创作手段多元,向社会展现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专业的教学成果。

活动还邀请了业界专家与主创团队共同“头脑风暴”,探寻创作背后的故事。中央歌剧院演出中心主任梁寒,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副主任张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桂笑冬,知名词作家、导演赵钧盟,著名纪录片导演、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高广元也来到现场,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创作提出指导意见。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编辑专业负责人汪静渊介绍,跨领域、跨学科、跨社群、跨文化实践是创新的来源,该学院创办的音乐编辑专业是全国独有的专业,在音乐教育大体系下,理论是基础,实践是驱动。在去年举办第一届“乐象”展演后,老师们教学更加用心,学生也更有信心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因此,为进一步扩大实践对教学的驱动力量,此次开展了第二届展演,也希望借此机会向业界呈现教学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编辑专业负责人汪静渊。 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 摄

“无形之乐,有形诠释,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传授音乐编辑等基本听觉艺术,也利用视觉艺术等创作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听觉和视觉的临界,实现艺术手段的自由,内容表达的自由。”汪静渊表示,未来,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编辑教研室将继续培养德才兼备、音乐创意与传媒意识俱佳的技术骨干和业务精英,为行业输送系统掌握新媒体音乐编辑、影视音乐编辑、广播音乐编辑专业知识,兼具音乐节目策划、制作、导演、视听作品音乐编配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是学习、教学进步的必由之路,希望能够把全国唯一的音乐编辑专业建设成全国领先的专业。”汪静渊说道。

编辑 缪晨霞

校对卢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