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北京将探索完善司法服务保障措施

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北京将探索完善司法服务保障措施
2024年07月03日 18:52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7月3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论坛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承办,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治理、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展开讨论。

7月3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举办。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摄

会上,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数链”贯通仪式启动,三个平台系统的贯通将共同强化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运营与保护,将提高各主体间数据应用效率,为数据要素打造安全可信的流通环境,有助于当事人以更低成本维护权益、定纷止争。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表示,人工智能的创新性禀赋,既对检察机关加强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新的课题,也为科技赋能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提供了重要机遇。北京检察机关将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需求,在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要围绕算力、数据、算法等关键要素,探索完善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措施,运用法治方式保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之治”,为加强数字经济治罪与治理、监督与治理提供“北京经验”。

当天,北京市检察院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刑事合规风险提示》。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检察机关全面梳理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在刑事合规风险,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等领域逐一提示并详细解读,旨在引导和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健康发展。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任雪峰介绍,近年来,北京法院紧紧围绕首都创新发展战略,发挥司法裁判的规则性作用,立足保障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发展和规范的问题。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司法保护力度,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制度。2023年,共在26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有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聚焦科创企业的司法需求,在中关村科学城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等重点科技园区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实现在北京科技创新平台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全覆盖。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以“工具还是作者——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为主题作分享。他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任何内容都是被分解的数据元在算法规则下的重新组合,由于组合方式的数量之大已经超过了人脑所能记忆的最大极限,即人脑无法处理的数据量,因而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系统生成的内容具有独创性或具有作品的属性。

如果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内容构成作品,那么系统能否成为权利主体?郭禾提出,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系统只是帮助人类实现较大量数据组合的一个工具。现阶段,应该不能将其拟制为法律主体。另一方面,在法律上将人工智能系统拟制为人,还可能因其责任能力等问题产生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复杂关系。在没有相应社会共识的前提下,也不宜将其作为法律主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