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将至,哪些传染病值得警惕?

小暑将至,哪些传染病值得警惕?
2024年07月05日 19:22 新京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日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小暑后将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我国多地自小暑起将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炎热和潮湿,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多饮,精神疲惫、心烦面赤、食欲不佳等表现。在民间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为此,我们要在饮食、作息、情绪等多方面,作出相应的调节,要注意解热消暑,补充体力,清净养心,清暑益气,同时也要防范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危害。

关注1:

户外注意防暑,室内警惕空调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潘力军介绍,气温升高、湿度变大,在户外容易出现中暑,在室内容易患空调病。

中暑的症状主要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容易中暑的高风险人群有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户外工作人员,特别是高温环境下人员。

防暑可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天气比较凉爽的时候外出。白天外出时,采取防晒、降温措施,比如戴遮阳帽、喷雾降温等。如果运动量较大时,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来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中暑症状,应及时到阴凉处休息,补水降温。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就医。

空调病是指人们在封闭的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时,因空气不流通、温度较低,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多见于老人、儿童及妇女。预防这类疾病:一是做好空调清洁;二是设定好空调的温度,不宜低于26℃,而且每隔2到3小时,开窗通风20到30分钟;三是从户外刚回到空调房间的时候,注意防止室内外的温差过大,因为温度骤变,易引起空调病的症状。

关注2:

接种疫苗,预防流脑

近日,青海两名初中生因流脑死亡引发关注。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介绍,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也就是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主要是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流行季节是春季,但是其他季节也会有一些散发病例。

流脑的潜伏期大概是1-7天,一般是2-3天。一般情况下,流脑起病是比较急的,轻症可能以轻微的头痛、低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表现。重者可能表现为高热、呕吐、头痛,皮肤黏膜的瘀斑瘀点、孩子可能会出现烦躁、意识障碍,有一部分病例可能遗留有后遗症,严重病例可能致死。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底发布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年版)》,在临床上,流脑只要一经诊断明确,就必须严格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并且给予积极治疗。

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一个措施。因此建议孩子们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或者是补种疫苗。此外,孩子也应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保持环境卫生,保证睡眠充足、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在学校等集体的场所里面,还要注意手卫生、口鼻卫生、开窗通风等。

关注3:

暑热增加登革热、乙脑传播风险

潘力军介绍,随着小暑的到来,降雨量增加,又持续高温,为蚊虫孳生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也增加了蚊虫引起的登革热、乙脑等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预防蚊虫叮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清除蚊虫孳生的场所。一是定期清理家庭卫生死角,如每天清理水池,保持台面干燥不留积水,每周向地漏补水一次,保持地漏处于水封状态;二是清理庭院内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或者废旧盆罐。三是家中的水培植物每3-5天更换一次水。

选择合适的防蚊产品并且合理使用。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蚊拍、蚊帐和驱蚊用品。要选用高密度蚊帐才能起到足够的防护效果。使用电蚊拍时忌用手或者导电金属棒接触高压电网,以防发生意外。

合理选择活动区域和个人防护用品。黎明和黄昏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潮湿、泥泞的室外或花草树木较多的场所。室外活动时,穿上长裤、轻薄的长袖和能遮住脚趾的鞋子;如果带婴儿外出,婴儿手推车应挂上蚊帐。

蚊虫叮咬后,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全身荨麻疹、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关注4:

夏季强对流天气频发,天气预报难度较大

南方多省近日正经历洪涝灾害,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杨舒楠提醒,公众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特别是要关注临近的预警信息。

夏季之后,强对流天气将会频发,这种天气发生往往比较突然,而且影响剧烈,预报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就需要公众随时关注和留意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比如说,如果当地的气象部门发布了相关天气预警时,要尽量减少外出。此外,关注预警的时候,要仔细阅读了解预警内容,还要关注预警是否升级了,以及预警信息中的预报时效是多长时间。

在灾害性天气发生之后,也需要持续保持警惕。比如说像一些灾害性天气,例如暴雨,它会带来一些次生灾害,比如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而这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即使是在降水减弱或者停止了之后,也要尽量避免到山区或者地质条件脆弱的地方出行旅游,开车的时候如果要经过比较复杂的山地路段时,要防范滑坡的风险。

此外,在暴雨洪水过后,还需要着重关注公共卫生安全。比如说在洪涝灾害发生之后,往往会引起饮用水水源的污染,还有一些像蚊蝇、寄生虫等等的孳生,这样可能会加大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在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之后,我们要格外关注饮食卫生,尽量不去野外出行,也不与野生动植物接触。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