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小平您好” 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回望“小平您好” 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2024年08月23日 01:18 新京报
回望“小平您好” 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张誌。受访者供图

  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回望历史,“小平您好”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北京大学生物系几名同学一起制作的横幅标语。“小平您好”,短短四个字,成为当时人们对邓小平同志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亲历者张誌,回忆“小平您好”横幅标语制作过程,纪念邓小平同志。张誌出生于1963年,1993年创办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曾担任北京市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

  谈 标语制作过程

  “从酝酿到产生只有几小时”

  新京报: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回望历史,大家都会想起“小平您好”这一经典历史图片。这个标语是怎么想出来的?可以详细介绍一下过程吗?

  张誌:1984年10月1日是国庆35周年,有群众游行活动。我们从暑假前就开始参加游行训练。节前最后一次彩排,指挥部的领导说,学生队伍太整齐划一,缺少年轻人应有的朝气,看能不能想办法更活泼一点。北大校领导就决定给我们发一些彩纸,让我们扎成花束,游行时拿在手里挥动。

  国庆节前一天晚上,我们宿舍的常生回来晚了,说看能不能写点东西。这个主意让大家都很兴奋,觉得挺好,就开始了头脑风暴。大家在讨论过程中,逐渐集中到了小平同志身上,想给小平同志写个标语,表达大家的感情。大家提了“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邓小平同志,您好!”“小平同志,您好!”……经过反复琢磨,大家决定写“小平同志您好”。

  于是,常生拿来几张扎花束的纸,用抹布代替毛笔蘸着墨汁,准备写标语。没有布,我们就想到了当时上晚自习还没回宿舍的同学的床单。把纸往床单上一比,发现只能放下四个字。有人说要不把“同志”两个字省去,本来很热闹的宿舍,一下子静了下来。因为我们平时说话都不会直接称呼领袖名字,一般会加上职务,直接称“小平”显得很冒昧。

  不过,我们再一想,又觉得没什么,这就是对领袖最真诚的问候,表达我们真实的感情。于是,就用订书机把“小平您好”四个字订在床单上,将床单绑在蚊帐杆上。收好横幅,我们就休息了。

  这个标语,从酝酿到产生只有几小时。但谁也没有想到,“小平您好”,这句亲切又不失尊敬和庄重的一句话,一句再简单不过的问候,后来成为人们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时代的情感怀念。

  新京报:这一历史瞬间是怎样被捕捉到的?

  张誌:国庆节当天,学校很早组织我们出发了。当天,横幅由郭建崴和曾周两名同学负责携带。

  队伍大约走到东华表的时候,横幅传给了常生、李禹等几名同学,他们打开了横幅。经过金水桥时,游行队伍还比较密集,旁边有警卫、执勤人员,他们看到有人打横幅标语,就让我们赶快走,队伍跑起来了。常生等几名同学,继续打着标语,朝向天安门欢呼。这一幕正好被《人民日报》的记者王东拍到,诞生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谈 反响

  “只有几天时间 却引发国人强烈共鸣”

  新京报:小平同志看到你们的横幅后,是什么反应?

  张誌:到金水桥的时候,执勤人员催我们快跑。我就跑起来,来不及看主席台。后来,有同学说,打出标语后,他看到小平同志冲我们挥手微笑了。

  新京报:你们心里紧张吗?

  张誌:既激动,也紧张。横幅虽然只举了十几秒,但全场欢腾起来。因为执勤人员一直催大家快点跑,横幅就掉到了地上,再也找不到了,这也成了遗憾。游行结束后,“十一”放假,大家各忙各的。

  当时,我们心里稍微有一点紧张,毕竟私自带横幅到游行队伍,违反了规定。后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小平您好”的报道,各大报纸转载,开始挖掘标语背后的故事,我们就放心了。

  后来我了解到,王东老师为了进场拍摄,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拍摄这幅图片时间也非常短,是按秒计算的,电视台都没有捕捉到这个画面。这幅图片能刊发出来,背后也有很多故事。

  从我们突发奇想制作标语到带进游行队伍打出标语,通过镜头记录瞬间,再通过媒体传遍世界,只有几天时间,却引发国人强烈共鸣,“小平您好”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共同记忆。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小平同志有着共同、朴素的感情。

  谈 意义

  “虽然是简简单单四个字 但感情真挚”

  新京报:“小平您好”四个字,当时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誌:当时觉得只是我们一群20多岁大学生对小平同志的一句问候。但回过头来看,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

  “小平您好”,虽然是简简单单四个字,但感情真挚,就像是对朋友、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实表达了在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朴素深厚的爱戴,表达了对他领导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支持和拥护。它契合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轻松的政治生活、民众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对自己未来的自信等,代表了民众心声。

  新京报: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张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刚开始解放。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处理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

  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这给整个知识界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新的出路,极大鼓舞了社会,大家非常兴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氛围,大家对改革开放非常拥护。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家由衷地支持改革开放,我们于是想在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的时候,给领导人写一个标语,借机表达我们的感情。

  谈 影响

  “更体悟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新京报: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张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当有机遇、有挑战的时候,要迎难而上。等过了这段时间,回头看,这是一段非常好的历史记忆。

  “小平您好”四个字提出40年了。这40年里,我的人生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也更体悟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所以,今天,我还想衷心地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新京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你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张誌: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个体,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二十届三中全会系列部署,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我想,我们坚定不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对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新京报首席记者 何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