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人王小兵,曾任平谷区上宅文化陈列馆馆长、党支部书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为“上宅文化”,为研究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王小兵研究上宅文化多年,亲手设计了馆徽,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上宅文化,打造上宅文化金名片。
平谷区金海湖畔,上宅文化陈列馆里,王小兵一遍遍仔细端详着鸟首形陶柱、鸟首形镂孔器。旁边展出的是陶塑猪头,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件展品,雕塑造型瘦长,两耳后背,拱嘴前伸,两侧还刻画一对獠牙。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野猪形象,也是设计馆徽时一位“候选者”。但是最终,王小兵还是决定以鸟首形陶柱、鸟首形镂孔器为原型设计了上宅馆徽。
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鸟首作为上宅馆徽?王小兵有他独到的见解:“我请教了专家,查询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鸟首形陶柱更能为上宅文化‘代言’。”上宅遗址出土的鸟首形陶柱,造型独特,前面突出鸟喙,两侧分布着双眼。王小兵指着陶柱说,这个鸟类图腾还有更深远的意义,进一步表明,几千年前,当地人可能出现了共同的信仰,进行着“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
如今,这个独特的鸟首馆徽,无声地讲述着这段历史。距今约7500年至6000年的原始部落生活,随着展品依次展开,经常让前来观看的市民惊叹不已。时空转换,沧海桑田,远去的上宅文化,就这样被通过展陈“唤醒”,和当今时代衔接。
填补北京考古空白
沿着京平高速一路行驶,来到风景优美的金海湖镇,再走一段山路,上宅文化陈列馆便呈现在了眼前。虽然路途遥远,依然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这里有北京东部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距今7500-6000年间的考古空白。
未曾想到,就在平谷这片发展热土上,还沉睡着古老的部落文化。而上宅文化陈列馆,就是开启时光机的钥匙。作为馆长的王小兵,则是手握这把钥匙的人,为一位位前来的游客,打开了穿梭的时光通道。
从看到一栋石墙红瓦的小楼时,时光便仿佛回溯到新石器时代。不用着急进馆,先看文化馆的外墙,王小兵介绍道,“如果了解上宅文化,那么一眼便能看出来,主体建筑是依据先民住宅而建的。这种建筑形式的专业名称为,‘半地穴式马架子窝棚’,上宅文化陈列馆便是依此而建。”
虎皮一般的墙体,由天然河卵石砌筑,线条简练。水泥结构和玻璃门窗,又融入了现代的建筑风格。
2017年,王小兵任平谷区上宅文化陈列馆馆长、党支部书记。他介绍,1984年,在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专家在平谷金海湖镇上宅村发现了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两年的挖掘,在遗址发现了大批的石器、陶器,系北京东部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弥补了我国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空白。”王小兵说,当时有多位村民都主动参与到考古挖掘中,一些村民后来还专门学习了考古知识。
上宅文化陈列馆,全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4平方米,展厅面积907平方米,馆藏石器10542件、陶器909件。展览共分为文明曙光、先民智慧、美的追求、探索上宅四部分,陈列着从万余件出土器物中精选出来的石器、陶器,如石磨盘、石磨棒、深腹罐、陶塑猪头、空心陶球、小石猴、小石龟等。
“这是陶塑猪头,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件展品。雕塑造型瘦长,两耳后背,拱嘴前伸,两侧还刻画了一对獠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野猪形象。它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较早且造型较精美的一件工艺品,国内其他地区出土时代相近的陶塑猪头的造型精巧程度,远不能与之相比。原物残长86毫米,最大宽43毫米。”王小兵对于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如数家珍。
馆徽灵感源自上宅图腾崇拜
王小兵是学美术出身的,陈列馆的馆徽便是他亲手设计的。
在馆内随处可见由上宅文化典型器物鸟首形陶柱、鸟首形镂孔器、石器、陶器等元素组成的馆徽。“从构思、设计、打磨图纸……历时数月。”王小兵说,在设计馆徽的时候,他犹豫了很久。“很多参观者都很青睐陶塑猪头,但我请教了专家,翻阅、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鸟首形陶柱、鸟首形镂孔器更能代表上宅文化。”王小兵介绍,上宅遗址出土的鸟首形陶柱,圆形圆顶,前出一鸟喙,鸟喙两侧有双眼,下部逐渐变粗为椭圆形,底部略残,顶部及其以下部分饰羽状交叉划线纹。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上宅先民们通过与鸟类的日常接触,对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并赋予鸟一定的涵义。也表明上宅文化时期,这一区域的人们可能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有着“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
记者看到,上宅文化陈列馆馆徽通过提取这一形象的抽象元素,中间加以变形的中国传统书法篆书“上宅”二字,左侧为土红色,右侧为蓝青色。“土红色代表上宅文化出土的陶器,蓝青色代表出土的石器,下边辅以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的‘上宅文化陈列馆’及英文注释。”王小兵称。
陈列馆的整体设计既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又不失其现代性,庄重大方,让人一目了然,容易识别,辨识度很高。
期待向更多人讲述上宅前世今生
这几年,王小兵几乎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上宅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上。
“上宅文化陈列馆主要负责‘上宅文化’的展示、收藏、保护、宣传,免费向社会开放并完成各类参观接待工作。上宅文化历史悠久,传承的任务沉甸甸的。”在馆里工作的几年,王小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上宅文化,绞尽了脑汁。
王小兵希望让更多人走进上宅文化陈列馆,深入了解上宅文化。“作为上宅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免费对外开放,除了展品本身,陈列馆的环境和服务,也很重要。整体体验提升了,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走进来。”王小兵刚到上宅文化陈列馆时,就把陈列馆里里外外收拾了一番。
他把馆内展品的位置重新进行了梳理、调整,制作了3D实景扫描导览图,改造馆内参观导引无线网络。馆外的公共空间也进行了优化,施划停车场,在空地栽种一片竹子,希望能带给游客更好的参观体验。
在王小兵看来,愿意走进馆里,了解上宅文化的人,都是对上宅文化有一定了解,或者感兴趣的人。“一旦和上宅文化‘邂逅’了,说不定就会爱上它,成为下一位上宅文化守护人、传承人。”王小兵一边潜心研究上宅文化,一边和同事切磋“上宅技艺”,然后“组团”走进平谷的乡镇街道、社区、乡村、大集、部队、校园,用“广撒网”的模式宣传上宅文化,挖潜传承人。
传承文化可不能终日只守在馆里。
“平谷的乡亲们爱逛大集,我们就把上宅文化带到烟火气的大集上。乡亲们聚在一起聊天,我们也过去一起聊聊平谷的新鲜事儿,发发上宅的宣传册,讲讲当年发现上宅遗址的故事。不少老乡会听得很入迷,刨根问底问我们很多问题。”王小兵说,每每这时,他便会觉得,这一次“走出去”就算成功了。
2019年10月,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布,共762处上榜,其中就包括上宅文化陈列馆,这让王小兵更有干劲儿了。
传承上宅文化,最终还是需要靠年轻一代。但是,底蕴深厚的上宅文化对于孩子们来说,确实有些晦涩难懂。于是,王小兵和很多文化守护人一样,绞尽脑汁琢磨着如何“花式”传承,留住文化的精华,创新传承方式。
“我们开展了‘对话历史——体验上宅文化’宣教系列活动,举办了很多亲子活动,比如上宅纹饰绘制亲子体验活动、巧手绘历史‘陶器手工亲子DIY’活动等,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沉浸式感受上宅文化。”王小兵说。坐落在金海湖畔的上宅文化陈列馆真正成了学生学习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第二课堂。
对于热爱上宅文化的人来说,2023年4月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日子。当时,正值平谷区桃花节期间,作为平谷的文化瑰宝,“外交官看中国 感知北京十里桃花平谷行活动”走进了上宅文化陈列馆,王小兵亲自担任讲解员。这一次,他把他爱的上宅故事,讲给了来自泰国、西班牙、阿根廷等10余个国家的30余位大使、代办、公参等外交官及其家属,讲给了全世界听。这些能让上宅文化走出去的机会,都让王小兵备感荣幸,“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上宅文化的魅力,感悟平谷历史的厚重。”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