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城一年一度的音乐盛事,以“乐聚北京·悦听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于近日圆满落幕。自10月开幕以来,音乐节通过9场音乐会和多场衍生活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高水平的音乐享受,更在多元文化交流繁荣等议题上展现了中国音乐家的探索深度。
东西方音乐家联袂呈现《九歌·恒爱》双委约作品音乐会。
在此次音乐节中,中国音乐家们通过与国际顶尖音乐家的合作,展示了中华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不仅演奏了经典的中外曲目,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音乐演出。此外,音乐节还特别注重青年音乐家的培养和扶持。通过举办大师班、工作坊等活动,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潜力。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会。它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中国音乐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推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京报对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诸多值得回味的亮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探索传播中国声音 继续深耕“中国概念”
北京国际音乐节自1998年创立以来,其血脉之中始终涌动的是中国文化的基因,这意味着音乐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特别是在本届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上,在“百鸟朝凤,中西齐鸣”的主题下,开幕音乐会汇聚了国内乐坛的顶尖力量。音乐会以中国作品为先声,由谭盾指挥中国交响乐团,以《北京中轴龙脉之钟》拉开序幕。赵聪的琵琶演奏与乐队的“钟声”交织共鸣,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接着,刘雯雯以两支唢呐演奏了家喻户晓的《百鸟朝凤》,作品气势磅礴,生命力旺盛,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开幕音乐会《百鸟朝凤 中西齐鸣 谭盾执棒中国交响乐团特别音乐会》
北京国际音乐节通过一次次创新和突破,为中国音乐事业寻找新道路和新空间,用音乐沟通世界,沟通彼此的初心。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看来,越能提炼中国文化,越能走向世界。他认为,作曲家需要体现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和基因认同,简单地复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自2001年以来,音乐节在国内率先引入了“委约创作”的模式,为原创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2年,音乐节首次提出了“中国概念”,明确了其独特的艺术理念。此后,音乐节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作曲家,如潘德列茨基、陈银淑、霍华德·肖、亚伦·齐格曼、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周龙等,他们的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演出和推广。这些作品以音符为媒介,讲述着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具有连通世界的开阔视野。这些作品不断翻开新的篇章,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继续探索传播中国声音的道路,委约作品数量已增至27部。特别是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一场以“中国概念”为主题的双委约专场新作音乐会精彩上演。指挥家黄屹携手广州交响乐团,为观众呈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多家艺术机构委约创作的两部作品:《恒爱》和《九歌》。这两部作品都以11个章节为框架,前者通过钢琴、大提琴与管弦乐队的交织,展现了普世之“爱”,后者则在2013年交响史诗《九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以胡琴的丰富人声色彩描绘了华夏神话的神秘多姿。余隆表示,“一部是西方的,一部是东方的,东西方的交相辉映是北京国际音乐节永恒的主题。”他强调,北京应该成为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我们要把中国重要的作曲家推荐出去,向更多人展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用音乐构建多元文化交流
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是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舞台,充满了感动和创新的火花。在今年的音乐节上,主办方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节目,全面展示了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创造了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世界音乐相互交融和对话的新场景。包括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林肯中心爵士乐团、开普敦歌剧院合唱团,以及埃莱娜·格里莫、让-伊夫·蒂博戴、戈蒂耶·卡普松、温顿·马萨利斯、安迪·秋保等大师级人物先后登台。尤其,来自非洲大陆的歌唱家们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南非开普敦歌剧院作为首次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合作的非洲艺术机构,更是为这次音乐节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在物理距离上,开普敦歌剧院刷新了我们合作伙伴的最远纪录。这不仅仅是一次跨地域的合作,更是一次文化的跨越。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无论声音多么陌生,我们的使命都是将最好的音乐团体引入中国,创造与世界同步的共同语境。这不仅是对音乐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也正是抱有着这样的一种初心,观众才有幸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看到了本届音乐节的重头戏半舞台版格什温歌剧《波姬与贝丝》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由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制作的全新版本,在上海交响乐团的伴奏下,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道具和灯光效果,将观众带入了1920年代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鲇鱼街的场景,逼真的道具和精心编排的表演相得益彰,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前夕,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与艺术总监邹爽向南非开普敦歌剧院合唱团颁发了“年度艺术家”荣誉,以表彰他们在传播南非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格什温歌剧《波姬与贝丝》半舞台版剧照。
让音乐响彻城市的每个角落
自1998年创立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北京观众心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音乐作品以及演出活动本身。它不仅是一场万众期待的音乐盛宴,更是一个艺术融合、情感共鸣、友谊永存、充满无限感动的交流平台。在每一年的金秋,音乐节都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成为北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音乐与城市的互动在这一年度盛事中显得尤为紧密,它们共同编织了一个秋天的文化记忆。各大地标性演出场地如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中山音乐堂等相继亮起了灯光,成为了音乐节的舞台。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合作,推出“乐动名园”系列活动,将音乐带入了天坛公园的神乐署,实现了非洲音乐与古老中国建筑的奇妙对话,同时昆山丁善德合唱团在北海公园的快闪活动也为市民带来了惊喜;在北京的中轴线上,音乐快闪活动彰显了“古都之脊”“文脉之轴”的独特魅力。此外,启皓中心、华尔道夫酒店、中央音乐学院、景山公园、通州区文化馆等特色空间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公开排练、大师面对面等互动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也将北京变成了一座露天的音乐殿堂,让人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薛京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