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1月28日,红色经典剧目《金绣娘》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为首都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心灵盛宴。此次演出由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倾情打造,将沪剧的艺术魅力带到北京,向全国展示上海文化沪剧艺术,让北京观众可以聆听来自上海的声音。11月23日,沪剧《金绣娘》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剧领衔主演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沈慧琴,艺术总监、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瑜,国家一级导演沈刚,本剧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沪剧名家钱思剑,以及特邀嘉宾著名戏剧导演陈薪伊等出席本次发布会。
红色经典沪剧《金绣娘》剧照。
《金绣娘》以1949年春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参谋梁超为了获取敌军江防情报,秘密潜入江南地区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的英勇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机智勇敢的女子金绣娘,两人在共同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最终,在金绣娘的帮助下,梁超不仅成功逃脱了敌人的追捕,还将重要的情报安全送达。这部沪剧以其紧凑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理想。
早在1977年,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原上海沪剧院)创排第一版《金绣娘》时,就曾怀揣来北京演出的梦想,当时正值沈慧琴团长的恩师诸惠琴老师饰演金绣娘一角,但当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此次新东苑沪剧团与上海沪剧院联手复排《金绣娘》进京演出,不仅了却了当年《金绣娘》未能赴京上演的遗憾,也延续了恩师诸惠琴生前未达成的艺术心愿。
红色经典沪剧《金绣娘》剧照。
“长江边,望北方,春光明媚。似见那,沙洲旁、耸立千桅杆。解放军,即将飞舟渡江来,到那时,湖光山色分外美。盼解放,迎解放、黎明前的战斗更艰难……”在即将来京演出的沪剧经典《金绣娘》一开场,沈慧琴就把观众吸引到渡江战役开始之际百姓期盼解放军到来的迫切心愿上。沈慧琴这段饱含深情的唱段,伴随她昂首期盼的身形,将会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沈慧琴从小练就的沪剧唱腔功底,感情真切、唱腔动人,在细腻的表演中,把金绣娘一心抗战、机智勇敢,巧妙用计的性格特征,拿捏得十分精准,并且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
这次她在《金绣娘》中的扮相和唱腔,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第四场中心唱段“饮水思源不忘本”,那“三岁拿起讨饭篮、浑身是狗咬伤口皮鞭痕、七岁拿起绣花针,老板娘针刺我十指痛连心……新四军与穷人根连根,从此我心中亮起一盏灯,饮水思源不忘本……”45句大段唱腔,伴随剧中场景的切换调度,不仅彰显了她的戏曲功底,呈现出其恩师诸惠琴的风范,还体现了她用心传承沪剧,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与观众和演员同呼吸、共递进的新追求。
沈慧琴团长从2014年开始筹备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始终以传承和发展沪剧艺术为己任,不仅注重传统剧目的传承,还积极探索新题材、新形式,力求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剧团积极拓展沪剧的传播渠道,致力于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推向全国。虽然是民办剧团,没有更多的观念束缚,但沈慧琴谈的更多的却是两个字:“传承”。她首先感谢的还是上海沪剧团。她在师承脉络上的关键人物,大多也是上海沪剧团中的几代演员里的顶梁柱。并且,在民营院团演出遇到困难时,首先提供帮助的也还是沪剧团,“缺少演员、伴奏员的时候,我们向沪剧团借,他们二话不说都同意的。”心存感恩的心,又在民间扎实的土壤中努力向前,祝愿沈慧琴和她的新东苑沪剧团越来越兴旺,也让来自上海的声音被北京听见。
一直以来,演出过沪剧《金绣娘》的院团也有很多。除了上海沪剧院之外,还有这次在梅兰芳大剧院进京演出的上海新东苑沪剧团。他们的身影遍布江南,深受民间热爱。此次进京演出的版本与以往的版本不同,在传承沪剧经典元素的基础上,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大胆创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这种创新不仅让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沪剧《金绣娘》新闻发布会现场。
该团排演的这版《金绣娘》由国家一级导演沈刚执导。沈刚谈到排演初心时特别感慨,他的父亲沈仁伟在1977年和诸惠琴老师搭档,出演伪保长,戏上是对手,台下姐弟相称。11岁的沈刚看的首部完整大戏就是《金绣娘》,由此对戏剧一往情深。对于沈慧琴团长的盛情邀请,他欣然接受。他认为该剧是“老戏新排”,而不是“老戏复排”,因此一是扩容,从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中型戏成了大戏;二是强化主题立意,层层递进地描述了渡江战役和江防图的关系,坚持用强剧情推动紧张度;三是结构合理,表现在剧情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四是将纯民乐伴奏改成了西洋乐和民乐结合,帮助演员在人物情感体验中深化了立意、升华了主题,矛盾冲突和场面气氛更有冲击力;五是舞美灯光借助了大屏切换场景,使软硬景迁场干净利落,现代审美的意境表达比较充分,声光电得以有机结合。
《金绣娘》在北京的演出,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对沪剧艺术的一次重要推广,更是新东苑沪剧团建团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希望通过此次演出,让首都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沪剧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沪剧这一独特的戏剧形式,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赵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