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饼”里没老婆,羽绒服里不能没羽绒 | 新京报快评

“老婆饼”里没老婆,羽绒服里不能没羽绒 | 新京报快评
2024年11月25日 10:51 新京报
▲“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图/央视截图

冬季来临,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

从报道看,不少商家以次充好,耍起了“羽绒消失术”,比如采用“飞丝”来鱼目混珠,冒充“羽绒”。所谓“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

此外,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从名称就不难看出“作假”的意图。而这种劣质填充的衣服,其实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羽绒服。依据国家标准(GB/T 17685 - 2016)规定,当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大打折扣。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出于压低成本的考量。比如有厂家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充“高丝”,成本只要400元。把廉价羽绒服当作正品卖给消费者,厂家自然可以赚取大把的“黑心利润”。

除了填充物之外,厂家的一连串造假手法更是堪称“全方位”:吊牌、检测报告,几乎全都可以造假,有工作人员甚至声称“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一些商家甚至和直播间勾兑,主播展示的样品是“好绒”,但是发给消费者的全是劣质品,并和记者称“摸不出来”“看不出来”。

这些劣质的羽绒服,不仅欺诈消费者,甚至连基本的健康安全都不能保证——有业内人士说,有厂家用猪毛、狗毛等其他杂质用来增重,简直难以想象那些填充物是个什么状态。

显然,不能让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了。羽绒“消失”,监管不能缺位。相关部门应当迅速搜集线索,部署市场整治行动,查处不法商家。

目前已有地方开始行动。比如近日浙江湖州织里警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当地一家服装厂直播时,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甩卖”儿童羽绒服,疑似造假,警方遂立案调查。最后抓捕犯罪嫌疑人3人,现场查获“假羽绒服”7万余件,涉案价值700余万元。类似行动,应当在问题反映严重的地方广泛铺开。

此外,相关部门应当顺藤摸瓜、覆盖产销渠道,全方位打击造假产业链条。“老婆饼”里没老婆,但羽绒服里不能没羽绒。

比如大量假冒羽绒服其实是通过网络直播间售出的,在记者采访中能看到,不少直播间工作人员对造假心知肚明,他们和不法厂家合谋坑骗消费者。那么执法人员应当将触角延伸到线上,对涉嫌知假卖假的直播间和销售方,一并进行查处。

网络平台对此也要积极行动,比如配合相关部门、共享贩假线索,对不法人员形成合围。同时,平台更要有所反思:很多价格奇低、“一眼假”的羽绒服,何以就在平台内大行其道?可见,无论是信息审核还是日常巡查,平台都应当加大力度,不给假冒羽绒服提供生存空间。

另外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今年鹅绒涨价较为明显。比如90白鹅绒行情价格约为1100元/公斤,较去年鹅绒原材料涨幅30%-40%,若填充200克鹅绒,单鹅绒成本就已经220元。

但是涨价不是不法商家造假卖假的理由。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厂家不能以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方式来平抑成本。在这一点上若打错了算盘,必将遭受法律的严惩。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记者在市场走访中发现,用“飞丝”代替羽绒,已是“公开的秘密”。可见这已经成了行业的痼疾,出现已非一朝一日。

那么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执法行动雷霆展开的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巡查、监管机制更显得格外紧迫。毕竟,只有从根本上重塑市场秩序、整顿行业生态,才能将这些劣质品彻底驱逐出市场,才能让消费者穿上保暖也保质的羽绒服。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