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进度条已经快走完四分之一,当下北京城里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但如果把时间调回到50年前,北京8层以上的住宅数量,只需要一双手就能数得过来。如今北京还有哪些上岁数的高层住宅?年迈的楼宇里,几十年如一日运行的电梯,是否还可堪用?
近日,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三处最有年代感的高层住宅,它们之中有“年逾花甲”的早期“公社大楼”,也有北京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集中建设的高层住宅楼,如“前三门”住宅楼、劲松的统建住宅区。这几处高楼,平均年龄超过50岁,但有序的电梯检修与更新,让这些年迈楼宇仍然能担负起数以千计居住者的“上下生活”。
案例1
社区:安化楼
地址:广渠门内大街
楼龄:65年
电梯:至少完成三次更换
广渠门内大街上,竣工于1960年的安化楼楼层不算高,但却很醒目。淡粉色的楼体中央,两层楼高的门廊立柱把楼体衬得很气派,也彰显着这栋建筑的年代感。这里是北京公社化大楼的三大代表之一,算是北京最早的高层住宅。现如今,同时期建设的北官厅大楼不复存在,福绥境大楼已经停止使用,而65岁的广渠门内大街14号楼安化楼,仍然运转如常。
穿过宽阔亮堂的楼门大厅,这栋9层建筑的电梯就在楼门尽头的把角处。电梯有两部,面积大小无明显差异,可通往各个楼层。这或许是整栋楼的硬件设备里,最年轻的部分,也是最能为这栋高龄建筑“减龄”的配套设施,不锈钢的轿厢内里与如今的住宅电梯无异,只有一些正常的使用痕迹。
“这个电梯起码换了六七年了。”在楼里住了四十多年的居民李先生讲述,几年前的这次更换也不是安化楼头一次换电梯,“印象中我赶上过至少两次。上世纪的时候,电梯轿厢里还不是不锈钢材料的,当时讲究刷漆,用时间长了就有污渍,不锈钢是后面才有的。”与当下许多老小区居民对于电梯更换的急难愁盼不同,李先生印象中,安化楼电梯更换得“不费劲儿”,也不曾让居民买单付费过。
李先生的记忆力不差。记者从养护楼内电梯的北京东旭佳业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获悉,安化楼内目前仍有300余户居民居住,最近一次电梯更换是2016年,“两栋电梯是交替更换的,有一部是2015年换的,另一部是在2016年。我们差不多15年到18年就得更新一次,由于安化楼是公房性质,所以费用也是当时的‘公家’来承担。”工作人员回忆,安化楼的电梯在2000年左右也更换过一次,“那次也是安化楼第二次更换电梯了,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初代电梯还是推拉门样式呢。”
案例2
社区:宣西社区
地址:宣武门西大街
楼龄:55年
电梯:2023年刚刚完成又一轮电梯更新
1960年三栋“公社大楼”相继落成后,北京还先后在建国门外大街、二环路附近试点建设高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崇文门、前门、宣武门附近三十余栋高层住宅相继拔地而起,这就是老北京人们记忆中的“前三门”住宅楼,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次集中建设的高层住宅,而电梯则几乎是“前三门”项目建设之初就有的“标配”。
沿莲花池东路一路向东,道路南侧的几栋高层建筑均属开放式小区,复古样式的楼门号、鱼骨形的暖气、斑驳的楼门以及楼体上镂空的连廊,都是与住宅楼同龄的老物件,从“面相”上看已经难掩时代的痕迹。这些位于宣武门西大街的高层住宅,是“前三门”建筑群最西端的住宅楼。
记者注意到,其中包括独立单元的塔楼,也有多个单元组成的板楼建筑。塔楼大多只有一部电梯,而多个单元的板楼,一般则需要1-2个单元共用一梯,层高多在10-14层。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虽然住宅均为同一时期建设,但各个楼门内的电梯新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如宣武门西大街14号楼,单侧的电梯门和凸起的电梯按键都稍显老旧,而16号楼、8号楼等住宅,电梯又是肉眼可见的簇新。同时,也有部分电梯虽然整体已有明显使用痕迹,但面板、屏显等部位使用的是崭新的部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宇中个别电梯并非规则尺寸。如4号楼3单元新换的电梯,轿厢呈矩形,看上去比普通电梯更宽些。
有8号楼的居民告诉记者,电梯是去年刚刚更换的,“从轿厢到整个电梯机房都换了新的。”居民讲述,在此之前,老电梯陈旧,运转声音不小,偶尔还存在关不上门的情况,“有时候着急,恨不得上手把两个门拉上,换新后坐电梯踏实多了。”
首开集团是前三门住宅楼的产权方,也是当下的物业管理方。首开集团天岳恒泰华物业管理公司副经理侯鉴告诉记者,最近两三年公司就已经对宣武门西大街沿线的13栋住宅楼电梯进行了研判,“最终在2023年我们完成了11部电梯的更换和大修,其中大部分做了完全的更新。”也就是说,自2023年后,宣西社区的这几栋高层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了第二轮更新工作。
侯鉴说,本次更换维修的费用,由公共维修资金和物业管理方共同承担,资金使用相对顺利,也并没有向居民业主收费。同时,记者了解到,目前也有部分十几年前更换的老电梯仍在使用,它们的“身体情况”并无大碍,未来还将通过有序的维护,尽量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
案例3
社区:劲松一区
地址:朝阳区劲松路
楼龄:约43年
电梯:两次换新后用上变频电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间,随着“前三门”高层住宅落地竣工,团结湖、劲松地区数十个统建住宅区也相继开工。如今人们路过劲松路,车辆行至劲松中街的“彩虹桥”路口,东北角劲松一区院落中的灰色高楼,便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这栋建于1982年的劲松一区130号楼楼体呈“L形”,共有5个单元,其中仅有2单元与4单元安装了电梯。
与北京现存的绝大多数高层住宅有明显区别的是,在这栋11层的楼房电梯内,按键楼层数尤其少——只有4个,仅1层、6层、9层、11层设有电梯出入口,楼体外,相应楼层上也可见外挂凸起的连廊,供居民穿行于各个高层单元之间。
住在其他层数的居民早就习惯了通过“电梯+走楼梯”的方式回家。“如果不是恰好住在有电梯的那层,只能先乘电梯到邻近楼层,再走一两层楼梯才能到家。”居民傅先生是130号楼的老住户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住的这栋楼此前经历了两轮电梯更新,“第一次应该是在2003年,大概2020年前还换过一次。我记得第一代老电梯的按键还是塑料材质的,孩子们经常说电梯按键像个‘小灯笼’一点就亮,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记者从朝阳区房屋管理局相关房管所了解到,130号楼的两部电梯最近的一次更新,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换新将原有的旧电梯升级为目前市场上更为常见的“变频电梯”。相对于早年间的机械式电梯,变频电梯的舒适感更强,“现在的电梯都是电脑控制调压调速,启动停顿的感觉并不明显,居民甚至可以达到‘无感’乘坐。”
追问
单位还能为高龄住宅电梯兜底多久?
相比于产权单位众多的老旧小区,这些有房管局和单一央产产权高层住宅的居民要幸运得多。尽管建筑“年迈”,但居民少有因电梯着急上火的经历,记者走访的老楼经历几次电梯更新,没遇上由居住者众筹出资的情况。一些居民记不清更换的年份,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新旧电梯交替很“丝滑”。
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国企背景的物业公司,还是房管局的工作人员,都提及过曾经电梯更换的“标准”。那是一份来自2001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的《北京市住宅电梯使用管理规定》。
根据规定,若北京市建筑物仅设一部电梯,使用时间达到15年的,应属“报废电梯”,而有备用梯使用达18年的,也应报废。这份规定的出台,曾标志北京市电梯没有“使用寿命”约束的历史画上句号。
尽管,二十多年前的这项规定最终没有持续执行,但对于许多“老物业人”、房管所的老职工而言,这份标准就是老楼们更换电梯的依据。
“当时按照这份规定,我们但凡有资金,就会定期给高楼换电梯。”一位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很多房管所改制转企,国内和地方又尚无强制性的文件政策,下一个十年、十五年,老楼电梯还能如何“续命”,犹未可知。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