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中国人是“行走的人民币”,跨境电诈仍需“追着打” | 快评

称中国人是“行走的人民币”,跨境电诈仍需“追着打” | 快评
2025年01月11日 15:52 新京报
▲2023年9月10日,北京海淀区华熙商圈,居民在民警指导下下载反诈App。新京报资料图

近日,中国演员王星失联事件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1月11日凌晨,经过多方努力,王星已被成功“解救”回国。作为“人口贩运受害者”,王星的遭遇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也让境外电诈犯罪产业链再次进入大众视线。

据央视新闻报道,缅北大量电诈集团快速兴建大规模电诈园区,通过高薪招聘、组织偷渡等方式,大肆招募人员到诈骗园区,疯狂实施针对我国公民的电诈犯罪。温州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张昌慧表示,在当地,他们把中国人戏称为猪仔,甚至说是“行走的人民币”。据抓获的嫌疑人供述,原来一个中国人卖两三万,到最后卖到了一个人三四十万,在各个园区之间交易,一些人甚至反复被买卖。

在此背景下,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失联一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堂现实的反诈教育课。相关部门也可以从此次事件的舆论关注中,进一步洞悉全社会对电诈治理的强烈愿望和高度期待,在接下来的治理和打击行动上,给予更有力的回应。

一方面,在继续加强全社会反诈教育和风险提醒的同时,针对像王星这样落入电诈陷阱的中国公民,展开系统性的拯救行动。

如,最近随着王星获救,在网络上就出现了不少疑似落入境外电诈陷阱人员的家属发出的求救信号。对此,不妨进行专门的信息摸底和线索收集,准确评估受骗中国公民数量,积极开展集中营救“攻坚”行动。

另一方面,则需在更高层面更加重视对境外电诈犯罪的根本性治理和打击。应该看到,这些境外电诈犯罪组织,把中国人当作“行走的人民币”,表明不少是专门针对中国公民进行的“定向”侵害。这个过程中,不仅是骗取金钱,也存在人身伤害、人口贩卖等多重罪恶。

让这类“隐秘”在境外的电诈犯罪势力坐大成势,既是对中国财富的洗劫,也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全感,甚至损害国家形象。由此,在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和相关配套治理、打击上,值得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

此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对境外电诈犯罪的打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1月10日,公安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披露,自2023年7月部署开展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工作以来,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抓获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5.3万余名,彻底摧毁臭名昭著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

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电诈仍然是发案高、损失大、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犯罪类型。而且,跨国有组织特征明显,诈骗集团组织严密,实施封闭式管理,通过暴力手段对窝点底层人员实施非法控制;诈骗手法加速翻新;境外窝点规模仍然庞大,存在大量为电诈提供场所的所谓“科技园” “开发区”等。

面对这样一种严峻态势,要彻底铲除境外电诈犯罪生态,可以说依然任重道远。正如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所指出的,仍需“全面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坚持不懈盯着打、追着打”。

新的一年,继续乘胜追击,不让相关电诈犯罪组织有喘息、转移之机,不仅可向全社会和相关国家持续释放中国坚定打击电诈犯罪行为、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的决心,也利于提升打击效率、巩固好既有治理成果。毕竟,等到这类犯罪链条继续扩大、扩散到更多国家和地区,打击的难度、治理的成本、造成的损失都将进一步增大。

继续深入推进境外电诈治理和打击,将这一严重威胁中国公民财富和安全感的“毒瘤”连根拔除,是国之所需、民之所向,既需雷霆之力,也要久久为功。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