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西旅人》:旧书生遭遇新世界

《远西旅人》:旧书生遭遇新世界
2025年01月12日 20:36 新京报

少年时代看过一部经典电视剧《聊斋喜剧》,其中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经历大起大落的闹剧后,消息传来,朝廷将贪赃枉法、休妻求荣的恶毒书生白荣升任命为出洋考察的钦差。此君立时换上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感叹道:“我白荣升又荣升了!”

当年略感困惑,清朝少有出洋钦差,即便出洋,也是冲突善后一类向洋人卑躬屈膝的事务,何喜之有呢?后来,读到李文杰的《日暮乾清门》,才知晓晚清官场所谓“鬼使神差”。近来又读到李文杰校对的《远西旅人》,书中论及“域外信息”,为理解晚清出洋事务,提供了一种解释思路:鸦片战争以降,清廷亟须搜罗域外信息,驻外使馆困于日常事务,力有不逮,于是另寻他途。其中,光绪年间的游历使是一次易被忽视的域外信息搜集任务,书中已有精当论述,不妨再补充一些背景。

《远西旅人》,作者: 皇甫峥峥,译者: 汪林峰,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撰文|安梁

鬼使神差,终南捷径

明清时代,不乏出洋使节,大多遴选自翰林院或礼部,持节域外,传布天音,是个彰显大国威严的美差。近代以降,出洋差事往往屈辱琐碎,或为教案善后,或为华工伸冤,或为采购军械,寸功难立,反易招致非议,朝臣视之为畏途。但国际事务日益繁杂,清廷身不由己,使臣派遣与使馆建设刻不容缓。无奈之下,总揽外务的总理衙门请南北洋大臣与各省督抚举荐人才,以备出洋之需。

此举是非常时刻之非常政策,本为应付外交事务,搜罗域外信息。只是口子一开,重人情而轻选拔,早晚都会变质。清廷在列强开设使馆,驻外使节任期三载,期满之后依照惯例将获褒奖。在壅滞的晚清官场,这无疑提供一条终南捷径,尤其对那些久未升迁或并非出身正途的官员而言,更是难得的人生机遇。负责保举的督抚们,也意识到在跟洋人打交道的关键位置上安插亲信至关重要,索性将麾下那些仕途无望又颇有才干的幕僚推向前台,一来为他们谋个差事,二来为自己找个帮手。以李鸿章为例,他先后保举盛宣怀、薛福成、张荫桓、洪钧、马建忠、崔国因等人,这些人皆为晚清名臣,除了洪钧是郁郁不得志的同治年间状元之外,其他诸人并非进士,大多依靠外交和招商等专长获得赏识。

由今观之,荣获督抚大员保举的人才,皆非庸碌无能之辈,毕竟朝廷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谁也不敢太过徇私。然而,问题出在下一个环节。清廷选任出洋公使后,使团下属人员,如参赞、领事、翻译等随员,全由公使定夺。总理衙门专门解释过缘由:“伏查出使绝域,事体与内地不同,所带随员,自须该使臣所素习,乃可收指臂之效,是以历届皆准由出使大臣自行奏调,略仿汉制,得自辟僚属之意。”为使臣充分放权,以达到如臂使指之效,自然是政治进步,不过这也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间。

伍廷芳,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

李文杰举过一个生动案例,1896年伍廷芳上任驻美公使,这一职位责任重大,一肩挑起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外交重任,实际覆盖范围更是包罗美国、拉丁美洲与伊比利亚半岛。如此一来,势必随员众多,一时间三百多张请托条子递来,这位公使得罪不起王爷和权臣,把使团塞得满满当当。驻美事务繁冗,全是关系户,无人干活,于是盛邀梁启超加盟。梁启超在写给康有为的信里吐槽道:“彼处条子数百,非王爷交来,即政府勒令,非一人之言所能入矣。”使团虽已臃肿,结果却是“彼中人无一通文义者也”。使馆大抵如此,冗员低效,连日常事务都左支右绌,依赖洋翻译协助,何谈搜罗、整理域外信息?

《远西旅人》里也援引一则史料,1887年李鸿章忠告进士出身的门生区谔良:“近日海国已成坦途,朝士竞趋,迥非十年前可比,风气顿异,诚如尊论。汉武帝求使才,为其绝远,非人所乐,逮博望既贵,事亦愈习,则争言利害以求奉使矣,古今竟若一辙。”李鸿章寥寥数语,就点破出洋由冷及热的大势,他当然意有所指。在同一年,一批光绪钦点游历使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途。

《日暮乾清门》,李文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广收奇杰,游历外洋

晚清匮乏域外信息,执掌总理衙门的恭亲王曾在一封奏折里不无忧虑地写道:“彼于我之虚实,不无洞悉;我于彼之情伪,一概茫然,兵家知彼知己之谓何,而顾不一虑及?”中法战争前后,问题逐渐暴露,甲申易枢后,恭亲王失势,慈禧大权在握,朝野上下对西方兴趣浓厚,却知之更少。此时,一封奏折点燃朝廷舆论。奏折名为《时局多艰,请广收奇杰之士游历外洋》,出自御史谢祖源之手。御史将矛头直指驻外使馆和同文馆学生,认定这些出身幕僚和译馆之人,并无瑰奇磊落之材,乐于效仿洋人饮食起居与车马衣服,易被同化。话锋一转,御史提议道,不如从翰林院与六部选拔人才出洋,作为日后使臣的备选,朝中亦可多些熟知洋务之人。

此语一出,争议颇多。明眼人不难看出,谢御史分明是算盘打得山响,为自己身边正途官员鸣不平,争取分一杯羹罢了。朝廷也有自己的算盘,中法战争揭开域外信息的短板,使馆忙于日常政务,无法指望他们提供其他领域的情报。此前,朝廷数次假借出席活动与参观考察之由,派人刺探各国工商军备情形:1876年费城博览会,李圭游历美国东海岸,又转道英法,穿越地中海与印度洋,写下《环游地球新录》,记录观察工业革命与机器生产的见闻。1879年徐建寅借订购铁甲舰之机,详细记录欧洲80余家工厂的200多项工艺,令人大开眼界。1880年王之春以观光考察之名,搜罗日本地图,记录长崎等地的军事与工业。这些域外信息零碎却实用,清廷决心组织一次全面游历,以弥补自身对海外认知的不足。

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

直至中法战事尘埃落定,游历使选拔呼之欲出。名为选拔,实为保举与考试结合,六部上报初选名单,再以一场考试分出高下。出题重任交给久历洋务的曾纪泽,题目颇具深度与难度:海防边防论,通商口岸论,铁道论,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不得不说,若非熟知时事与洋务,这几道题断然难以下笔。玄机还在于,前三题都是朝廷热议事务,立场与站队,也是一个考验。

两日考试过后,光绪钦点12人为游历使,兵部遴选的傅云龙名列第一。略显尴尬的是,傅云龙已入不惑之年,在中选者之中最长,又是监生出身,似乎与选拔初衷南辕北辙。听闻消息,晚清学者李慈铭在日记里写道:“国家考试,至有出洋游历一途,而应之者不乏考据之才,亦今日风尚使然也。”他讥讽应试者“穷途无聊,行险侥幸”,但傅云龙此前因修撰《顺天府志》颇有才名,一位旧学功底深厚的传统书生走上终南捷径,未免令李慈铭困惑不解。

皇帝钦点的游历使兵分五路,第一路游历日本和美洲,第二路游历英法及其属地印度、阿尔及利亚,第三路游历欧洲腹地的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国,第四路游历俄罗斯,第五路游历南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国。至于他们的使命,清廷颁布的章程写得分明:“将各处地形要隘、防守大势,以及远近里数、风俗政治、水师炮台、制造厂局、火轮舟车、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查考。”

旧书生遭遇新世界

1887年秋天,蹉跎半生却未叩开正途大门的傅云龙,从北京出发,踏上长达26个月的漫漫旅程,他记述道:“云龙遵朝谕出洋游历之国六:日本也,美利加(美国)也,秘鲁也,巴西也,英属地加纳大(加拿大)也,日斯巴尼亚属地古巴也。而舟车所至,假道层出,于是繇日本国而美利加合众国,而英属加纳大,而日斯巴尼亚属地古巴,而新加拉那大国(哥伦比亚),而埃瓜度国(厄瓜多尔),而秘鲁国,而智利国,而巴他峨尼国(阿根廷),而英属地巴别突斯(巴巴多斯),而丹属地先塔鲁斯(小安的列斯群岛),而美利加,而日本。凡往还一十有一国,历程一十二万有八百四十四里。”

年少之时,傅云龙也曾对外邦不屑一顾,为清廷的妥协与忍让痛心不已,在日记里写道“国家岂真与禽兽联和哉”,还异想天开地献策道:“诚使有不惜生死者,奋焉凭怒,灭此朝食,则圣明在上,岂转有加罪忠臣血有功者?当必立毁和约,昭示天下,大张挞伐,此一定之理也。”多年以后,当他亲身走过半个世界,却是另一番心境:“云龙每游一处,辄念我中国能否入彼人目,想而不禁面赤背芒而愧,目寓之心,诚有中夜起坐而不自知其痛哭之何从也。”

从愤怒到惶恐,背后是对时局和世界更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每至一地,傅云龙昼游夜记,不辞辛劳,为搜罗域外信息,他游工厂、逛书肆、购图册、结交华人、拜访当地名流学者,记下沿途的天文、地理、风俗、物产、考工、兵制、铁路、职官、刑法、政事等百科知识。傅云龙坚信“游历而不记载与不游等,记载而无图表又与不记等”,但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一时也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系统分类,于是只能求助于旧日所学,效仿宋人徐兢《奉使高丽图经》,以史家纪传体撰写列国图经,又仿照编年体记下余纪,以增广见闻。他留下《游历日本图经》30卷 、《游历美利加合众国图经》32卷、《游历英属加纳大图经》8卷、《游历古巴图经》2卷、《游历秘鲁图经》4卷、《游历巴西图经》10卷、《游历图经余纪》15卷及记游诗多卷,旧瓶装新酒,可谓著述颇丰。

傅云龙的《游历秘鲁图经》。

在图经与余纪之外,傅云龙与李鸿章、曾纪泽等名臣和总理衙门频繁通信,讲述所见所思。游历日本之际,他注意到这个二十年前岌岌可危的国度,如今已赫然崛起,羡慕此地“一无蠹胥,一有顺民”。在他眼里,日本之兴,三个行业功莫大焉:一是银行,可聚民之财,也取信于民;二是巡捕,惩治凶乱,令赌博与鸦片无所遁形;三是专门学校,让女流、盲哑、监犯皆有所学。论及美国,傅云龙一针见血指出“利在商而功在工”,尤其看重专利制度:“一器之创,既官验之,复师察之,可则给凭限年,取巧者不得冒似也”。从四书五经到此般见识,傅云龙可谓不虚此行。

回国后,他将著述整理,以备刊印,李鸿章为之作序,光绪嘉许道:“纂述较多,徵引尚博,实属留心搜辑,坚忍耐劳”。不过,历时两年、风尘万里的成果,并未真正被朝野重视,他与作品一道被束之高阁,未能再留痕迹。傅云龙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以他为代表的游历使辛苦搜集的域外信息,最终沦为一本本无人问津的档案图册。这些远西旅人,化作历史尘埃里的一声叹息。

作者/安梁

编辑/李永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