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结对”:神木新模式初探 | 新京智库

“村企结对”:神木新模式初探 | 新京智库
2025年01月13日 16:15 新京报

在严寒的冬天,陕北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一座温室大棚里,香蕉树在这里结出了果实。摄/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2024年12月24日,室外温度最高零摄氏度。在陕北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岸边的一个外长108米、外宽18米、最高处7米的温室大棚里,一排绿油油的香蕉树上挂着一串串香蕉。

“没想到结果了”,神木市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龙华农业”)总经理助理王文伟对新京报记者说,他们怀着试试的心理来种——看看香蕉能不能在陕北这样严寒的冬天里结出果来。

石角塔村位于神木市西南约40公里处,从神木市新区沿国道337(神盘路段)驱车前往约需一个小时。与石角塔村委隔路(神盘)相望的西侧,窟野河东侧有一片1000亩的平整耕地——这在整个神木南部山区都是难得一见的,面积这么大且离水源又近的耕地。

龙华农业在这片土地上建了49座大棚用于种植瓜果蔬菜。在这严寒的冬天里,大棚室内、外则是两种状态:室外萧瑟、灰暗,寒冷刺骨;室内则是一片绿意盎然,西红柿大棚还有成熟的红色果实点缀,温度基本保持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十几摄氏度。

这是神木市“村企结对”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3年2月,神木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的《神木市“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意见(试行)》通知提出,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基础优势,全方位布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战略。

龙华农业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孙家岔龙华矿业有限公司(下称“龙华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为了积极响应神木市这一行动,后者在石角塔村投资建设了这个农业发展基地。除了龙华公司,还有神东煤炭集团、恒源集团等80家企业——累计结对了88个村。

这也是神木自2009年3月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被称为“神木模式”)后,探索的又一个“神木模式”。下面是几个村企结对的典型例子。

石角塔村:家门口打工就有7万-10万年收入

沙峁镇党委副书记刘广宇告诉新京报记者,沙峁镇地理位置优越,有一条重要的运煤公路——神盘路穿镇而过,这条路自神木市城区由北向南再向东通往山西,是神木南部乡镇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出山西的运煤公路。

但长期以来,沙峁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在5.7万亩的耕地上,主要种植红枣、小杂粮和酸枣等。虽然农产品种类丰富,但缺乏产业支撑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农民收入有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刘广宇说。

神木市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南部是丘陵沟壑区,北部则是风沙草滩区,分别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49%和51%。在“村企结对”的分布上,则呈南多北少布局。在神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地图显示,由于北部煤矿资源丰富,“村企结对”的村子较少,多数则分布在南部乡镇。

神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村企结对分布图。摄/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刘广宇介绍,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沙峁镇政府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最终龙华公司与石角塔村结对成功。在2024年11月重新调整的村企结对名单中,沙峁镇还有6对结对的村企。

但项目推进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这个项目推进工作的石角塔村支部书记李汉军回忆道,2020年,他们与龙华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但土地流转过程却充满挑战。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他们提出要流转土地时,村民普遍感到担忧,“还有指着鼻子骂我们的,三番五次纠缠”。

村民担心失去土地后收入来源无法保障,也担心企业能否真正带来收益,以及土地使用方式是否会改变。“这些顾虑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李汉军对此也表示理解。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沙峁镇、石角塔村委会以及龙华公司多次与村民代表进行座谈和交流,耐心倾听村民诉求,解答他们的疑问,并详细介绍项目规划和发展前景。

王文伟表示,他们承诺明确土地将用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并签订长期租赁合同——每年给相应的土地租赁费用,并优先雇佣石角塔村民,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在严寒的冬天,陕北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一座温室大棚里,小西红柿也结出了果实。摄/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王文伟介绍,他们在建好的49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里种上了各类果蔬农产品,并从山东寿光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聘请技术人员。除了大棚占用的耕地,剩余露天的耕地则种植玉米等。他们种出的农产品也不愁销路——供应给龙华公司的6个食堂、酒店,多余的则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

李汉军介绍,留在村里的一百多人多是老年人,以前是靠天吃饭,收入微薄。现在,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年收入达7万-1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50万元收入,为石角塔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李汉军介绍,龙华公司的进驻还促进了村庄和谐稳定,化解了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纠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因为龙华农业积极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美化环境,并打造了村史馆、幸福院等公共设施。

“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是对的”,刘广宇说,“龙华模式”的成功已经成为沙峁镇乃至为神木市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纳林采当:村里入驻了5家企业

纳林采当村是神木市北部乡镇中鸡镇下辖的一个村子,面积88平方公里,是全镇面积的两成多,相当于榆林市(神木是榆林市代管县级市)下辖吴堡县两成的面积。

副镇长乔晔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中鸡镇在神木市属于中上经济水平的乡镇,但纳林采当是一个靠农业收入为主的村子,在全镇属于中下经济水平,很早就有企业进驻帮扶。

2015年10月,“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由原国务院扶贫办等机构正式联合启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时任陕西恒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下称“恒源集团”)宋俊良主动请缨积极响应,选择了纳林采当作为帮扶对象。

为了更好执行该政策,恒源集团成立了神木市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农丰公司”)——总经理乔虎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杂草丛生。我们投入资金,将这些土地开发成高标准农田,并逐步建起了猪场、羊场等基础设施。”

项目启动初期由于对农业项目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导致猪场建设出现问题,不得不返工。更严峻的是,2015年神木遭遇了“金融危机”,民间借贷问题严重,许多企业受到冲击,村民对恒源集团的到来也持观望态度。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恒源集团依然坚持了下来。2016年,农丰公司正式投产,并开始雇佣当地村民。

最初,村民的日工资为80元,但随着项目发展,工资逐渐提高,如今已涨到200多元。留在村里的400村民不仅在家门口能找到工作,还能兼顾自家农活。“高峰期一年能雇佣2000多人次,这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乔虎堂说。

2023年2月,神木市人民政府提出“村企结对”五年行动后,农丰公司又与纳林采当深化合作。纳林采当决定将村集体合作社的34座大棚转由农丰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后者又投资了近500万元建设新的牛场和羊场。

农丰公司与纳林采当深入合作,接管了村合作社的34座葡萄等种植大棚。摄/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乔虎堂介绍,他们与村集体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村里占51%,他们占49%股份。他们不仅投入资金,还派遣管理人员进行无偿管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刚接手的合作社又面临新问题。由于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的解禁,进口牛羊肉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农丰公司养殖业务并未给合作社带来收入,“我们养一头羊成本在3000元左右,但市场价格却只有2000元。与其它地区(如陕西关中)相比,陕北的养殖成本还更高。”乔虎堂说。

不仅如此,由于受牲畜瘟疫的影响,建好的部分圈舍2024年还处于闲置状态。

但乔虎堂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大棚里种的葡萄有4.7万斤,带来了大概40万左右的收入,刨除成本还能有20万左右的盈利。由于2024年刚接手,一部分葡萄被拔掉重新栽种,这影响了第一年的产量。“2025年能有更好的收成,预计能产葡萄6万斤。这样就能给合作社带来2024年两倍的收入。”

乔虎堂表示,他们也计划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扩大葡萄等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尝试发展乡村旅游等。比如将尔林兔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等研学活动吸引到纳林采当(村子离邻镇尔林兔镇更近)。“通过我们的坚持不懈,找到一条可持续、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纳林采当村党支部书记雷小刚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如今村里拥有农丰公司、神木市长青健康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神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流转出租土地8000多亩。仅土地流转费每年就能给村民带来160多万元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

神木市:2024年新开工7个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类似石角塔和纳林采当这样的例子正在多起来。

在纳林采当向西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包茂高速公路红碱淖收费站附近2公里左右的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四组,神木市大柳塔东川矿业有限公司(下称“东川矿业”)与西葫芦素村、西葫芦素村第四村民小组、西葫芦素村慕树源等八户村民四方合作共建了万头羊饲养项目。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养羊大棚、一座饲草储存棚及加工车间等已建成。“通电、通水、通路,场区平整工作等一期工作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现场一位负责人说。

东川矿业的会计刘禹路告诉新京报,该项目批准占地面积为92.6亩,项目初步计划建设10个羊舍,一个羊舍可容纳100只羊子,年存栏羊子1000只。项目资金全部由他们投入,注资1200万元,基本满足第一期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

与石角塔和纳林采当略微不同的是,虽然东川矿业在项目中占股仍然是41%,但东川矿业不再支付土地租赁费用给村集体或村民,而是折算成股份,即剩余51%的股份,除了西葫芦素村占10%,第四村民小组占10%外,其余则是由慕树源等八户村民所持有。

“对村民来说,以土地入股方式更划算。”西葫芦素村支部书记白广军表示,如果以租地方式的话,村民的收益就是固定的租金,但以入股的方式,那项目能挣更多钱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在他们村四组人均拥有土地达10亩。

刘禹路介绍,该项目实现万头羊养殖后,(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估算)每年可创收利润达300万元左右。“这些将按照股比给西葫芦素村及村民分红。”

类似这样给经济较落后村带来效益的村企结对案例还有。

神木市2023年的GDP为2347.1亿元,在“2024全国百强县榜”排名第七。图为神木市新城区夜景。摄/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神木市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村企结对五年行动实施一年多来,全市结对村企签约资金7.99亿元,其中,投资金额500万元以上的11个,100万元-500万元的33个,百万元以下的有44个。2024年新开工项目有7个,新增投资8000万元。

该负责人也表示,尽管所有结对项目正常建设运营的有63个,但意向性不明、产业不准、资金落实不到位的也有25个。结合结实际情况,2024年11月,神木市对“村企结对”名单进行了调整,共涉及19个结对村企,新增2个结对村企,“到2027年底,全面完成全市有条件村与企业结对工作”。

像龙华农业已经在沙峁镇另一个村子启动了一个新结对项目,计划投资1.4亿元建成一座养殖场。他们希望探索出一套“种养循环”模式:将种植玉米产生的秸秆等农业副产物用于养殖业,饲养牲畜产生的动物粪便又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我们的农作物种植不施打化肥农药,所需肥料就是牛羊粪,以后内部循环起来,就不用从外面购买了。”王文伟说。

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编辑 柯锐

校对 杨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