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向前海西街,给恭王府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官式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边,府邸的朱红色大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
街道上游人如织,操着各地方言。许多游客不曾注意的是,在恭王府东南角一墙之隔,有一座两层灰色小楼,这里是“恭博人”工作的地方。
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唤起古籍图书活力。2024年末,恭王府博物馆又对馆藏珍贵古籍图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数字化采集。
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王东辉表示,在这批古籍数字化完成后,不仅能够为当下馆里的长期陈列提供改陈素材,提升展览质量,还能拓深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加快学术恭博建设,在古建保护、藏品征集、展览策划、文创开发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还原古籍原始气息
温度 20摄氏度,湿度50%,恭王府博物馆的藏品库里,安全储放着颇为可观的古籍图书。
早上八点半,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和手套,用无酸纸细心包裹着这些珍贵的古籍,用双手轻轻捧起、小心翼翼放在专门的文物运输车上,安全送往数字化扫描的操作区。在高品质光学数字设备的扫描下,古籍图书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细捕捉,封面题签、收藏钤印、题记眉批、字条夹页……一篇篇精彩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大量珍贵丰富的内容转化为可存储复制的数字形式。扫描完成后,再原路送回藏品库。整个过程中,库房开闭、坡道垫平、流程分区、设备布线等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对藏品的尊重与保护。
近两个月间,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的闫月欣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地排班推进这个项目。工作人员几乎是屏住呼吸,将泛黄的古籍平铺在扫描台上,随后踩下脚踏板,让古籍平稳上升至与玻璃台面紧密贴合。
扫描台是一台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设备,专为古籍等珍贵文献设计,内置柔和光源,能够均匀地照亮古籍的每个细节。设备上方的高清摄像头以极高的分辨率逐页记录下古籍内容。每一页的图像都被清晰地捕捉下来,连纸张上的细微纹理和墨迹的深浅变化都纤毫毕现。
在数字化扫描的过程中,古籍本身的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当玻璃台面压向古籍,一旦力度过大,或者扫描机器稍有晃动,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闫月欣还记得有一套18册的《八旗宗室田亩表册》,记录有恭亲王当时的田亩信息的档案。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保存的现状比较差,古籍的纸张已经变得酥脆易碎,轻轻一碰就可能散落成碎片。工作人员想尽办法,采取了多种保护方式,尽可能的以最细致、最慢的速度进行扫描,保证了古籍的安全。
每完成一页的扫描,工作人员都会认真检查图像的质量,确保没有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如果发现瑕疵,会立即重新扫描,直到获得满意的图像为止。扫描完成后,还需要修图矫正,在确保图像清晰的基础上,进行去噪、去污等后期处理,进一步提升图像的质量。
王东辉坚信,数字化工作应该追求极致的精准度,力求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尽可能用目前可以接受的最高解析度扫描,保障数字化文件有较长的有效期,尽可能的减少打开古籍的次数。在扫描后的图像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个核心原则——“修旧如故”,修复后的图片不应看起来像是新印刷的一样,而是要真实还原古籍中所蕴含的历史气息。许多珍贵的岁月痕迹需要保留,但只有经过专业的调色与图像处理,才能原汁原味再现,令观者赏心悦目,不忍释卷。高质量适用性强的数字化成果能让古籍的生命周期延长,让珍贵的历史穿越数字时光隧道,贯通古今,启迪未来。
2、和时间赛跑
在“恭博人”看来,这些数字技术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方式。
文物是漫长光阴的幸存者,每一件都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文物正面临着各种威胁。自然环境的侵蚀、人为因素的损伤,甚至是文物自身材质的老化,都在一点点地削弱它们的生命力。有的纸质文物因年代久远而变得脆弱不堪,轻轻一碰就可能化为碎片;有的陶瓷器皿表面釉色逐渐剥落,露出黯淡的底色;有的金属器物被腐蚀出斑驳的锈迹,掩盖了曾经的光泽。高精度复制技术是目前解决文物古籍保护与展陈之间矛盾的最佳手段之一。
王东辉介绍,为了加强对古籍图书的系统性保护,恭王府博物馆从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分级开始,就同时安排数字化采集团队和囊匣制作厂家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工作方案,在尽可能少触碰古籍的前提下,制定出整体的数字化+囊匣制作+编目排架的综合工作方案。古籍本体与配套保护附件既要有较高的匹配度,也要有一定的适用延展性。具体而言,和古籍有直接接触的无酸包装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软硬厚薄关乎结构强度,尺寸放量决定了内外包装的配合公差,这都影响着库房藏品作业的安全与效率。其他诸如囊匣颜色纹样、标签字体字号的选择等,均应与古籍整体相协调,避免产生突兀之感。
在对馆藏的古籍文献进行全面数字化扫描之前,恭王府博物馆已经对古建园林、重点藏品分批次进行数字化采集,未来将建成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藏品数据库。
恭王府曾经拥有富丽堂皇的陈设和珍贵典雅的收藏,但在近百年的变迁中流散殆尽。恭王府博物馆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征集与恭王府历史文脉有关的文物,收获颇丰,其中明清家具已经成为恭王府博物馆的核心馆藏。特别是曾在辅仁大学任教的古斯塔夫·艾克与曾佑和夫妇的旧藏明代黄花梨家具极为珍贵,在后罩楼东厢曾佑和女士读书时宿舍的下方设有专属捐赠展厅。
闫月欣还记得,她在2021年入职时,就参与了对馆藏珍贵明清家具的三维数字采集。在她看来,这是现行技术下最为完备的数据保存方式。通过三维扫描全方位采集文物信息,将立体形态和图像信息整合处理后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经过后期处理后可以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色彩还原。在随后的几年里,她还参加了多次器物类文物扫描。扫描仪能够捕捉到文物表面细微的纹理与轮廓,激光束从扫描仪中射出,如同一束束灵动的神经探波,在文物表面快速扫过,从瓷器的釉面到玉器的雕花,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地记录下来。
色彩还原是后期处理中的关键一环。在数字化前就要设定色彩识别系统,调准白平衡,拍照时放置色谱。技术人员在数字采集后要用专业的色彩校正工具,仔细比对文物的实际色彩,对图像进行一一对应调整,确保最终图像色彩真实还原。
3、赋能多元发展
让古籍文物“活”起来,下一步就是让历史“动”起来。
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恭王府博物馆的馆藏展览展示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也为恭王府博物馆的复原陈列带来很多有趣尝试。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提出,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恭王府古建筑、藏品及其历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做研究;另一方面要围绕数字技术与文化结合的方法做研究。
比如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的“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该展览旨在庆祝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通过展示旧藏回流、文物数据搜集和数字化技术呈现等方面成果,以馆藏文物和全球8家文博机构珍藏的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资源为基础,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随着虚拟景深的推进,庭院之内,翡翠苍龙教子纹盖瓶静静地伫立在一处精致的展台上。瓶身通体碧绿,苍龙盘旋于瓶身,龙须飘逸,龙爪遒劲有力。观众可以自由旋转角度,观察玉器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仿佛能感受其温润的触感。还有清白玉鸟形对盒、康熙郎窑红荸荠瓶、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怀素苦笋帖、晋陆机平复帖等一批珍贵恭王府旧藏也悉数亮相,让观众大饱眼福。
数字技术不仅让恭王府博物馆的复原陈列不再局限于实物展示,还能通过虚拟复原的方式,以多种形式重现昔日的繁华景象。根据相关史料,恭王府后罩楼西端曾有一座水法楼,室内假山、亭阁、流泉布置巧妙,是国内外罕见的室内园林遗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对水法楼进行“复原”研究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虚拟再现。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恭王府博物馆将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作为北京一票难求的博物馆之一,过去,恭王府常被简单视为一座清代王府建筑。而如今,人们开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认识到它是清代官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更加关注它与什刹海、中轴线、故宫等周边历史遗迹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
金色夕阳下的恭王府博物馆散发着历久弥深的深刻内涵和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
编辑:陈丽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