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潘展虹
提起合肥,必然联想到“最牛风投城市”。最传奇的故事,自然是合肥押注京东方、蔚来。
面板产线投资动辄以百亿计,短期难以依靠产品利润收益获得退出。面板投资因此被称为“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16年前的合肥,尽管财政状况还不算宽裕,还是毅然投资面板厂商京东方。终究是押对了,合肥得以建立千亿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链。而后,合肥又下注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蔚来拿下总部,上下游数百家企业逐步落地。
这一招“以投带引”成就了“芯屏汽合”的合肥,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增长。投资京东方的2008年,合肥GDP不足1700亿元,2020年首破万亿,2023年增至1.27万亿元。不少城市赶来学习,希望摸着合肥过河,成为下一个“风投城市”。
合肥更愿意把“风投”称为“产投”,以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合肥近期又放眼看上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以期打造新赛道。今年5月、8月,合肥先后举办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中国生物制造大会。
三个月内,一座城市接连举办两场相同产业的大会,这足以表达它的产业发展决心。
生物制造是风口上的产业,今年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全国多地陆续出台政策文件,鼓励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合肥亦是其中之一,全力拥抱生物制造。
中国生物制造大会现场,成立了国内首个“生物制造产业方阵”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了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合肥倡议”、《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合肥,签约项目和基金总规模达百亿级。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受邀参与工信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走入合肥,感受这座城市对发展生物制造的热情和思考。
这一次,合肥押注生物制造,押对了么?
合肥在投什么?
城市“投行化”的模式,合肥已然熟练。
各地对外招商无一不提倡“筑巢引凤”,而合肥却善“引凤筑巢”。简单总结,就是政府以直接的股权投资方式,以投带引,推动外地的行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本地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
最直观的例子是,合肥投资引进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等明星企业,先后带动当地光电显示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产业集聚自然推动经济体量增长。更为深谋远虑的是,合肥选择投资标的,多集中于新兴前沿领域,产业结构也得以优化升级。2023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居万亿城市第3位。同年,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实现了新兴产业主导下的发展动能转换。
合肥发展生物制造,同样善于融汇多方资源。
在5月下旬举行的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上,合肥市政府、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凯赛生物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并在大会上完成协议签约。招商创科总经理邓伟栋表示,与合肥市政府、凯赛生物签署战略框架协议,目的在于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场景应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催生更多原创科技成果。
按计划,三方将联合在合肥市高新区设立复合材料企业,依托凯赛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开展应用开发,落地制造项目,打造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此外,三方还将在合肥市建设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平台。
三方将发挥各自在产业政策引导、应用场景打造、产业链布局、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推动生物制造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构建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平台。
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合肥同样没有忘记。中国生物制造大会现场,安徽首支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子基金签约设立。该基金由安徽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联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共同发起设立。
基金初始规模20亿元,重点投向生物制造产业及生物技术方向,促进合成生物成果高效转化。
为什么是生物制造?
这一次,合肥为什么选择生物制造?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细胞,结合化学工程技术进行目标产品的加工过程。它加工的产品包括运输燃料、化学品材料,也包括食品资料、精细化学品等。因此,生物制造可以广泛运用于能源、农业、化工和医药等领域,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至今,全国各地生物制造产业相关政策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合肥不甘人后。今年5月发布的《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下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目标——力争到2026年,建设3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专业产业园区,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这一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项任务,包括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终端应用验证、突出场景应用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培育、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挥制造业规模效应、引培生物制造专业人才、设立产业专项基金、营造浓厚产业氛围等。
合肥已在长丰县、高新区、安巢经开区等规划建设超2000亩研发中试集中片区和生产制造基地,推动生物制造领域创新创业主体集聚发展。在长丰县,合肥率先在此建起全省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园,建设小试平台孵化基地、中试平台加速基地、量产平台基地、检验检测平台基地等。
合肥发展生物制造,有何优势?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在接受包括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解释,合肥的优势不在于水、电、气的低成本,而在于发达的下端产业。汽车、面板以及生物制造等产业应根据这些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制造适合其发展的配套。
这就需要政府提供靠前服务。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专班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企业来之前,就已经找好应用场景,“去年设立了场景创新处,组建了场景应用中心、场景服务公司,主要任务就是帮企业找产品的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向华认为,一个地方要发展产业,需要形成良好的生态。合肥特别重视和企业以及研究所的合作,一头抓龙头企业,一头瞄准科研院所里的好产品,再加上科大硅谷这类孵化平台,能加快产业发展。
目前,科大硅谷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吸引一大批生物制造优质资源聚集。截至2023年底,科大硅谷片区拥有全市近50%的合成生物企业。
产业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合肥成功招引和在谈生物制造企业超20家,2023年产业链累计营收14.19亿元。
合肥的生物制造“合力”
生物制造,到底蕴藏着多大的机遇?
经合组织(OECD)曾分析6个发达国家发现,生物制造技术应用可降低工业能耗15%-80%,原料消耗35%-75%,空气污染50%-90%,水污染33%-80%,生产成本降低9%-90%。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达到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的35%。
生物经济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就是生物制造。这也成为各国追求经济新增长点,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生物经济竞争已是国运之争。”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撰文指出,生物制造是其中的关键点。
各国加速布局,力图抢占经济制高点,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禁锢。截至目前,已有超6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生物制造或生物经济相关的战略、政策、规划及行动计划。
中国也在国家层面加速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如国家发改委,印发首部聚焦生物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支持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工信部则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生物制造等新的增长点,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布局,围绕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再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雄心壮志的背后,还需要直面挑战。徐冠华近期撰文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4%,低于美、欧、日的11%、6.2%、3.2%,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具体至产业,则是中高端配料及装备供给能力不足,部分关键原配料及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得靠合力。对此,陈国强认为,各地加快生物制造产业布局建设,将推动优质创新资源聚集,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生物制造是典型的高技术制造业,离不开各方支持和业界合作。”
合肥正在这样做。《行动方案》就提出,要突出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协同,以此带动技术迭代。
今年5月,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联盟也在今年也揭牌成立。该联盟由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专班牵头组织成立,成员包括合肥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天工所等12家高校院所,招商局集团、保利集团、华恒生物等20家重点产业链企业也参与其中。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