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说|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到底如何?

名医说|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到底如何?
2021年10月15日 20:29 21财闻汇

作者丨朱萍 林昀肖

编辑丨徐旭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可以避免大切口,通过运用特殊的器械和装置,在内窥镜和导航系统等技术的辅助下,在可视化条件下,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以达到比传统的开放脊柱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精确度高、术后恢复快等更好的效果。微创脊柱手术主要适合对麻醉失血等耐受性差的人群如老年病人,对外观或者恢复时间有要求的年轻病人。

早在2013年,周跃教授及其团队创意,上海三友医疗研发的首套ZINA软硬结合经皮脊柱微创系统便已上市,并在今年完成了全新的升级。该技术成功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脊柱微创领域的垄断地位,并大幅降低了治疗费用,使其能够惠及普通民众,而周跃教授及其团队也与企业共同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医工结合研发模式,助力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创新。

周跃教授是现任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候任主席,他是该组织成立近30年来的首位华人候任主席。周跃教授被业界誉为中国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他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新产品和技术已投入临床应用,并成功进入欧美市场。

近日,周跃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名医说”栏目专访时也讲述了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研发历程和特点,以及微创手术发展的意义,并分享了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民族创新以及如何培养医生创新能力的理解。

周跃教授 采访者供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惠及普通民众

《21世纪》: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研发上的难点。

周跃: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历经了20多年,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这项技术在早期时,实际上有很多人不认同、不看好甚至反对,但在目前已被大家所接受认同,并广泛开展起来。手术的微创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标志和方向。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理念和标准最早都由国外专家提出。在2000年左右被陆续引入中国。多年来,由于国外的技术垄断,使其治疗价格高居不下,难以惠及普通民众。其难点体现在创新上,怎么突破国外技术的理念、方法和操作,形成原创的思想、设计和技术?2013年,我们团队创意,上海三友医疗研发的这套ZINA软硬结合经皮脊柱微创系统上市之后,被认为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普及化,造福普通百姓。

《21世纪》: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体现出哪些特点?

周跃:这项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打破国外原有的两种设计模式,一种为穿洞模式,另一种为穿硬槽模式。两种模式都无法克服切口大、辐射大和精准性不足的缺点。

在创伤后,脊柱的形态和结构都会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螺钉植入的角度、方向和位置的确认。由于脊柱可能会不在一条轴线上,传统的穿棒技术十分困难。我们全新的ZINA系统设计,让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全可视化,也可以用手触摸到,行业内称为软硬结合,可看可摸。这种观察并非使用传统的x光透视手段,而是通过软片技术创造可视化操作条件。

这项技术的第二代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在由第一代走向第二代的过程中,在保留第一代设计等方面优点的同时也改进了一些缺点,使该技术加入了更符合当下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发展趋势的设计元素,包括全可视化设计、工具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和美学设计等元素。在第二代产品融入的新元素中,可视化的技术中有8个不同标记,这一技术的切口更小,创伤也更小,进行穿棒更加简单。技术上的升级使操作流程更加简洁高效。

《21世纪》:这项技术有着怎样的应用情况?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怎样的帮助?

周跃:第一代和第二代ZINA软硬结合经皮脊柱微创系统应用的手术已有1万多台,还有成千上万的患者需要这项技术的帮助。

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发降低了手术的价格,从而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帮助。民族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技术上不会受制于人,另一层面是带来价格的大幅下降惠及民众。

这套微创系统在2013年推出后,从价格上对进口产品造成巨大的冲击,进口产品不得不进行大幅降价。这套系统的价格相比于国外产品便宜了近一半。在该微创系统第二代技术中,融入了适合老年人的Zita骨水泥螺钉技术,这套系统将传统系统与骨水泥系统进行了整合,是针对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有效治疗技术,价格等同于普通螺钉。

把困难和风险留给医生,把美好带给患者

《21世纪》:目前公众对于微创手术仍存在一定误区,有人认为微创也存在创伤,而宁愿选择中医等保守治疗的方式,您如何看待这种误区?

周跃:在世界范围内的治疗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无创。只要涉及到一个手术,无论介入手术还是传统手术,都会有创伤,区别只在于大小不同。对于微创,这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技术支撑。微创手术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巨创风险。

《21世纪》:微创手术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周跃:关于微创我常讲一句话,微创是把困难和风险留给医生,把美好带给患者。所谓的困难,是要从传统外科手术的操作方式,转变为在显微镜和内镜等环境下进行。在一个十几毫米甚至只有几毫米的微小通道下操作,这就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脊柱外科充满挑战,里面含有重要的脊髓和神经,毫米之差的稍一点失误,就会对病人造成终身影响。微创就像在刀尖上跳舞,需要医生去学习相关技术。

在医生所面临的风险中,还有射线所带来的辐射问题。医生每天要面对众多的病人和手术,积年累月下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这也影响到了早期微创手术的发展。在我年轻的时候,由于做微创手术,白细胞曾经下降到3000多,一台手术就要承受200多次射线。院领导为了关心我,不允许我再进行射线下的手术。

但微创手术也可以给患者带来众多好处,微创的最大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病人承受的痛苦少。以前在手术完成后,病人要休整多日乃至数个星期。而在进行微创手术后,病人往往当日就可以下床走路,第二天就可以出院。病人的出血量也大大减少,也无需在手术后服用止痛药。

《21世纪》:在骨科领域,微创手术发展的现状如何?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周跃:我们医院骨科,微创手术的数量从2000年的56例,增长到2020年的3800多例,微创手术的占比达到70%左右,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手术通过微创的方式来完成。

微创手术目前已经由传统微创走向了数字微创的时代。这中间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贡献,光子导航技术、数字虚拟技术乃至机器人技术,都在不断的开发、创新以及走向临床应用。我们也会用数字化来跟踪患者,这包括后续的相关管理。”

所谓的数字智能技术已经贯穿到脊柱外科治疗的各个阶段,包括术前的规划、数字智能引导下操作以及术后的智能化康复等。

产学研结合鼓励创新,创新保护仍需加强

《21世纪》:如何看待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医生对国产产品信任度不高的问题,尤其在高端精密的医疗器械领域,您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周跃:在骨科领域高端器械国产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国产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创新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也有助于推动国产产品走向世界。

在国产产品的替代过程中,必须要有自身的创新。不能只照搬照抄,而产品的工艺和技术水准却达不到进口产品的标准。我们民族企业要在创新基础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

在国家层面以多种方式鼓励创新的同时,如何保护创新是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创新知识产权的问题,为什么企业喜欢照搬照抄,因为这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不会受到法律上的惩罚和经济上的过多损失。我们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就遭遇过照搬照抄,相关企业仅改变了器械的颜色,就认为实现了创新,而面对这种现象却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所以,在鼓励创新中保护创新十分重要。国家和政府层面要进行重视,从而使全民在意识层面得到提高,去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我国的创新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另外,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医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意识,去认同和相信民族企业的产品。

《21世纪》:在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中,您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动过程有着怎样的认识?

周跃:从政府层面来讲,目前在鼓励创新中,不仅是鼓励医生创新,而是要鼓励全民族一起进行创新。创新是民族生存的源泉,唯有创新我们的企业才能进步和发展。

在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团队与上海三友医疗的合作,就是医工结合的模式进行研发。

医生往往无法直接设计医疗产品,但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也会形成很多的想法和创意。在医工结合中,医药企业可以从工程的角度,把我们的创意和梦想变成现实。

在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还会在数字导航技术、数字虚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将目前的技术以数字化手段表现出来,使其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21世纪》:医生的工作往往十分忙碌,在产学研一体模式的分工中,医生如何抽出时间投入到创新研发中?

周跃:为病人服务是医生的主要职责,而每个医生都进行创新是无法实现的。在鼓励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教育、鼓励和引导中青年医生推动创新工作。使中青年医生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对于有意愿进行创新的医生,要从行业层面进行引导和鼓励。同时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要通过重大课题和医工结合,完善创新机制来引导创新。而在法律层面,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对培养医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年轻一代,其在走向原创方面容易受到限制。而我们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时,还不完全强调应试,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国家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不过目前国家已开启素质教育改革,这对全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会有积极影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