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三角的虹桥”到“走向世界的虹桥”,三年里它做了什么?

从“长三角的虹桥”到“走向世界的虹桥”,三年里它做了什么?
2024年03月05日 15:49 21财闻汇

作者:张梓桐

编辑:卜羽勤

图源:图虫

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迎来3周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3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落地率超过95%,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已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万亿元,“一核两带”经济密度达4亿元/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7倍。

在核心功能方面,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四大功能加快塑造,区域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商务区税收实现3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2023年达到473.32亿元,同比增长52.8%,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

在扮演着经济引擎作用的同时,虹桥作为区域乃至于国家枢纽的作用也在被进一步放大。上海市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研究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年来,虹桥建设的最核心问题就在于“枢纽”功能的真正形成,以及对国际经贸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有效带动。

但与此同时,虹桥紧挨江浙,有地缘优势,也有地缘劣势,例如由于离市区太近,加上临空限高,其发展空间相对有限。此外枢纽功能培育所需的制度条件似乎也不充分。

在杨建文看来,接下来的虹桥重点工作之一,将是继续巩固“开放枢纽”这一最为核心的功能,设法有效推进科创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跨区域跨部门整合,包括与张江科学城的东西联动,与大零号湾的南北携手,通过G60科创走廊与江浙皖的对接联合,也包括在虹桥商务区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1

“交通要冲之地”

优越的区位条件是虹桥最突出的产业发展优势。

“坐飞机或火车抵达虹桥枢纽后,步行到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大约需要15分钟。”上海市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范铭超说,这是他用脚丈量出来的数字。

范铭超告诉记者,全世界范围内,大概只有伦敦国际仲裁院和City Thameslink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比虹桥更短,步行只要8分钟,但伦敦国际仲裁院附近并没有飞机场。

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仲裁案件办理的’当天往返’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他说,这是上海仲裁委员会落地虹桥法务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法务大厦,上海仲裁委员会与其他机构共同形成了法律服务产业聚集,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一站式”、“一门式”的综合性法律服务链条,实现从产业聚集到服务升级的蜕变。

范铭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仲虹桥中心的情况来看,2023年所受理的共7300余个仲裁案件中,有约75%的当事人是一方或双方不在上海,有约40%的当事人是双方均不在上海,当事人涉及长三角地区的占绝大多数。也正因如此,长三角跨省仲裁案件委托有一定实际需求。

他举例称,此前有一起南通仲裁委员会受理的争议,案件双方当事人和仲裁庭分处上海、南通与启东三地,为解决申请人年纪较大出行不便等问题,经协商,各方最终一致决定通过远程视频庭审系统“跨地域”审理该案件。“各方当事人都免去了时间和费用上的各类成本,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受理效率。”

2

“长三角的虹桥”

“虹桥枢纽,说到底,是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国际市场要素流动的一个链接点。”在杨建文看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三年来的基本宗旨之一。

而如何有效促进?杨建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虹桥要通过交通枢纽功能的完善,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开放枢纽功能的完善;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畅通国际要素高效流动。

事实上,目前虹桥已经实现地理条件上的“联通”。随着沪苏通铁路一期、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北沿江高铁、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通铁路二期、上海市域铁路南枫线、沪平盐城际铁路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以及沪苏轨交实现无缝对接,“一核两带”节点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愈发明显。

具体来看,3年来,虹桥北向拓展带依托苏州便捷交通条件和成熟商务配套设施,南向拓展带依托杭州湾北岸丰富文化资源和良好商务条件,协同打造上海“国际会展之都”建设重要承载区、富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科创产业创新区。

而在具体实践方面,“中欧班列—上海号”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始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源箱量占比达到86.9%,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

2023年11月,“中老班列—G60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首发,满载39标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以及工程机械、光学仪器的列车将沿着中老铁路驶向老挝和缅甸,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芯片、光学仪器等高科技产品一路直通东南亚腹地。

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的成立就是虹桥积极服务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一个生动例证。

法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闵行区司法局律公司鉴科科长刘琳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至目前,法务区内已落地84家法律和泛法律服务机构,包括36家律所、45家法律科技等泛法律服务机构和3大功能性平台;上述机构覆盖律师、仲裁、公证、法律科技等多种行业类型,涉及租金补贴、开办资助等多重支持政策。

3大功能性平台包括: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下称“上仲虹桥中心”)、上海市律师协会长三角一体化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会员服务中心/联络办公室、上海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虹桥联络部。

刘琳青也表示,与2021年9月法务区刚成立时期相比,目前法务区内的机构新增了62家,增长率达269%。其中,法务大厦已入驻签约法律服务机构10家,签约面积近80%。

法务区也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2020年11月,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司法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沪苏浙皖9家仲裁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了“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并签署了《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合作协议》,目前,该发展联盟已覆盖了三省一市的全部仲裁机构。

为进一步强化司法保障在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能力,2023年12月,闵行区司法局与虹桥国际开发枢纽南北向拓展带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签署了《加强区域协同共同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的协议》,由此,跨域法律专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

3

走向世界的虹桥

3年来,在承担长三角一体化枢纽的职责之外,虹桥商务区也在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制度性开放的“桥头堡”。

“虹桥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激活’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提升全球高端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虹桥发展最大增量,更好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服务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杨建文说道。

从核心功能来看,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是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的“核心”。

“虹桥是一个汇聚交通集散流、进博商务流、产业链接流的开放枢纽,这其中,也有越来越多高能级企业坐落于此,他们迫切需要专业法律服务机构的支持。”

刘琳青告诉记者,中央法务区,精准对接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服务经济、贸易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跨境争议解决、海事海商、投资并购、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各类法律服务,“这也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虹桥商务区2023年累计引进重点产业和投资类项目304个,签约投资总额1540.51亿元,同比增长54.0%。货物进出口额完成701.05亿元,同比增长32.3%。总部经济能级进一步提升,经市级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贸易型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共127家,经商务区认定的内资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共84家,累计吸引总部类企业500多家。

与此同时,进博会平台功能也在进一步放大,2023年国家会展中心实现办展711万平方米,为运营以来最高。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开设分中心达到36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进口贸易额全市第一。

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虹桥也在顺应中国企业出海的潮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而这一载体就是虹桥企业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据了解,其首批引入了5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包括国际项目投资服务、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国际会展及贸易服务、涉外法律服务、国际金融及投资服务、信用服务、知识产权、会计审计、涉外广告服务等。设立的“一网通办”综合服务区为入驻企业提供覆盖商事登记和人力资源等在内的5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的现场办理,让企业和群众“排一次队,办所有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