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元年已至?多地抢滩这片“万亿级”蓝海

商业化元年已至?多地抢滩这片“万亿级”蓝海
2024年04月15日 20:51 21财闻汇

作者:柳宁馨、凌晨

编辑:陈洁

图源:AI

低空经济的商业化正在逐步催化。多个机构发布研报,认为低空经济具备万亿市场规模,目前正处于蓝海期。包括广东、浙江、四川、陕西等多个省份,也从自身的产业优势出发抢滩这一市场。“天空更繁忙”的场景,将随着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而最终成为现实。

1

加快推进“天空更繁忙”场景

“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不可避免地将要来临。”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曾在2023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

在天空繁忙起来的前夕,相关政策发布不断加速,低空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正式发布。

今年以来,一些低空经济行业上下游的科技企业也更加忙碌。

沃飞长空是吉利科技集团旗下聚焦垂直起降、新能源动力与智能驾驶的新通航企业,其市场部总监费岚最近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工作电话仍然密集地打过来。

“自从低空经济被列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公司各类接待也很多,我们部门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费岚说。

根据赛迪顾问的定义,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是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本质,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环节。

今年4月,赛迪顾问对外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

根据赛迪顾问统计,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企业超5.7万家。从成立时间看,近五年新成立的企业数达到近2.1万家,近十年成立的企业数占比接近80%。

在3月29日中国民航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透露,截至2023年末,全国注册通航企业690家,运营航空器2900架,月均飞行11.4万小时,分别是2015年的2.5倍、1.5倍和1.8倍。

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MO赵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无人机上位法正式出台,叠加低空经济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对发展低空经济的热情和动力。“‘给场景,育主体’的方式是推动低空经济快速规模化的有效手段,在应用场景方面,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示范应用,由场景培育企业,从而进一步带动上游研发制造及下游保险维护等产业。”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等已经比较畅通,物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也走在前面,物流场景客观需求理论上应该是潜力最大的市场,医疗则是公共服务中的一类细分场景。

“医疗、公共服务当前主要面临着两个层面问题,一是加快低空空域形成生产要素,保障相关航线等飞行活动。二是加快成熟案例与模式的推广复制,在更多同样的场景中加快复制形成规模化应用态势仍需加速,这也需要更多城市参与其中。”杨岭表示。

2

低空经济商业化元年已至?

低空经济产业领域在今年热闹起来,有观点认为2024年是低空经济商业化元年,但不少受访企业认为,各自所在领域进程并不统一

杨岭认为,低空经济商业化层面的变化和利好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大,各类场景的逐步开放以及航空器自身研制和适航进度的明显提速。从无人机的角度,低空经济规模化的机遇主要在公共服务和物流领域之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商业化机遇主要在旅游观光领域。

华金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李宏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各地低空经济基建验证进度良好,商业组网拉开帷幕。基于蜂窝网络的通感一体组网被认为是低空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辽宁、浙江、深圳等省市先后开展通感一体组网的现网验证,并取得成功。此外,无锡率先完成城市低空飞联网建设落地完成。

以无人机和eVTOL这两个低空经济细分产业看,无人机将成为最先落地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农业、物流、医疗等场景正在商业化探索中,而eVTOL产业正处于商业化前夜,大多数公司正在加快产品研发和适航认证,以期未来在规模发展阶段抢占先机。

2019年10月,迅蚁就率先拿到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0001号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牌照,成为首个获准开展城市物流商业化运营的无人机公司,第二年企业就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并逐步向全国拓展。

“对我们自己来说,真正的元年是在2020年。今年刚过去的几个月,我们已经在政府的协同推进下,在合肥、自贡、德阳等多个城市落地了商业化飞行的项目,为数十家医疗机构开通了无人机运输航线。”赵亮表示。

“对于2024年是低空经济商业化元年的观点,我觉得仍然有待探讨。”费岚表示,由于航空器的研制需要较长周期,以eVTOL为例,当前行业还远没有走到普遍商业化阶段,大部分企业还在适航认证阶段,少数企业完成了适航取证开始进行销售,但整体行业还处于商业化之前的阶段,即持续进行产品研发和适航取证。

“当我们把低空经济放到城市间交通领域,把eVTOL作为交通工具进行启用时,预计到2030年左右才能真正达到这一领域的规模化。”费岚说。

对eVTOL而言,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于运行标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例如,基础设施方面,eVTOL所需要的包括硬基建和软基建两方面,硬基建主要包括通用机场、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软基建包括空管调度平台。

“当前通用机场数量还有较大缺口,随着低空交通规模化发展,起降点设立和地面开放区域都需要逐渐规范化建设。”费岚说。

商可佳在上述发布会上也透露,当前通用机场总体规模仍不足,民航局将协助各地方政府加大通用机场规划布局数量,因地制宜建设简易型通用机场,降低机场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并加快明确机场建设审批程序。

从主机厂牵头的视角看,目前全球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城市立体交通空管体系及城市立体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服务运营商也非常少,eVTOL专用充电设施、航空器零部件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费岚说。

3

西北工业大学飞出中国第一架无人机

据悉,2023年,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无人机飞行时长达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运营企业近2万家。

值得一提的是,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通用航空、无人机相关现存企业达6.67万家。其中西安以2915家位居全国城市榜单第三名,中国第一架无人机便诞生于此。

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发的单位之一,研发出中国第一架无人机并于1958年8月3日在西安窑村机场试飞成功。

在去年公布的陕西省第二批重点产业链链主名单中,民用无人机产业链两家链主企业便是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而起家的企业,分别为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因诺科技”)、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因诺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呼卫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0年发展中,团队刚开始不断做加法,到后来企业结合了大量项目、行业态势预判,以及友商竞争分析等多要素,主动聚焦到细分领域与应用场景,也就是目前的军工、能源等领域。”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具备大中型军民用无人机科研生产能力的省份,陕西在无人机领域积攒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人才资源。

关中地区西安阎良航空基地,被誉为“中国航空城”,是中国航空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其坐拥全国唯一的飞行试验鉴定中心、全国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中心、全国最大的大中型飞机设计研发中心和全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如今,围绕龙头企业西飞工业,上下游2000余家航空配套企业聚集在此。目前,已经形成专用装备制造、航空材料制备、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教育培训、通用航空、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条。

作为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市航天基地聚集了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研究所、央国企以及星际荣耀、银河航天等4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形成了航天产业从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卫星有效载荷研发与制造,到航天器在轨测控管理,卫星数据应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

陕西省工信系统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航空航天产业基础上,陕西积极培育无人机、垂直起降飞机、固定翼飞机等低空制造企业,推动总装、调试、工艺辅助生产、检测、维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两年,西安通用航空、无人机相关企业注册量增势明显,2022年共注册553家,同比增长338.89%;2023年注册1082家,同比增长95.66%。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政策驱动下,低空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无人机、飞行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生产将进入快车道,相关技术和产业链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低空经济的崛起还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航空航天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处理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4

粤浙成渝产业带各自生长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广东、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甘肃、山西、重庆等省(市)均在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华东、中南地区创新活跃度最高,华北地区逐步增强。低空经济超六成企业分布在中南和华东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山东等地区。

费岚表示,从全国来看,eVTOL和飞行汽车发展高地主要在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带,从城市看主要在上海、成都、深圳、广州等地。

“从区域看,广东发展低空经济的优势是无人机研制方面产业集聚度很高,同时自身在低空空域的航路、网格化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四川全省的低空改革进程较快,同时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产业基础较强;浙江在细分领域特别是警用无人机领域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未来,这三个省份可以基于自身产品供给能力,在场景的开发和开放层面体现出差异化。”杨岭说。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李宏涛表示,广东具备商业化落地的必要条件,粤港澳经济发达,能为低空经济的早期商业化落地提供优质的目标客户群,同时,广东具备丰富的低空空域资源,粤港澳产业链基础比较完善,无人机产业已形成涵盖研发制造、检测认证、飞行运营和服务保障的全产业链。广东低空经济整体市场空间广阔,深圳区域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尤其在快递物流发展前景明朗。

浙江杭州在2020年入选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目标定位城市场景,是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中唯二聚焦城市场景的试验地。

赵亮认为,浙江省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上具有多样性,如无人机+电商物流、低空旅游、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服务等,这些应用场景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运营。

“浙江拥有强大的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基础,这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浙江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民营企业在无人机制造、通航服务、物流配送等领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赵亮说。

在费岚看来,成渝地区发展低空经济有较大潜力,成都本身是航空工业发展高地,整体产业配套相对齐全,人才也较为充足,这都是吸引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

“今年1月,成都出台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在低空经济部分把飞行汽车单独列出来,这也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运营场景方面,成渝城市群给飞行汽车、航空救援、直升机观光等低空经济产业提供非常好的生长土壤。”费岚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