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岭之梦

梦醒时分,我的眼睛一片迷蒙。

的确,我做梦都没想到,在工作40年后的今天,有幸走进石子岭。

石子岭,地处金堂县县城南的一片小岗阜,是龙泉山余脉蟠龙山上的一座小丘。现在是赵镇街道石子岭社区,有5000多人居住于此。

2023年9月12日,作为全省第二轮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员,我从县委宣传部来到了这里。

作为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入生活是本能,我感到欣慰。

我知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报到那天上午,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与社区成员见面后,社区蒋成勇书记带我去参观村史馆。

走出办公室往左一百米处,一栋有点古色香味的房子出现在眼前,蒋书记说,这是3年前修建的,是全省第一个村级史馆,被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效果明显!随行的小邵把村史馆大门打开后,便开始解说。

她讲得细致,我听得入迷。当说到石子岭在明朝时出了位贤明的吏部尚书杜铭时,我陷入了沉思。小邵说,尚书杜铭名为官勤政爱民,告老还乡仍做善举之事,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子孙,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孝悌良母何素氏","爱民县令何世珩","诗人学正何椿龄","德义仆人王凤章″这个石子岭一家三人和仆人孝善的故事。听后,我深深地被雲撼了。

作为新石子岭人,石子岭的山山水水,历史人文,都有待我细细一探究竟。

下午两点过,雨停了,我们一行走村串户,并去看望落户企业。

一路向东,在前往落户的"耕学田园"的路上,走到社区二十七组附近,突然一条大黄狗冲了过来,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颤。一旁的蒋书记告诉我,这是甘队长家的,多来几回它就不乱咬人了。说着,他大声地喊:"老甘,来人了!"

老甘出来,与我们相见,他握着我手说,杨书记,今后多来指导。旁边的那条大黄狗围着我闻了几圈。

自此,我开始了驻村的生活。

在这之前,我干过全县内外宣工作,足迹遍布了全县所有村庄,常常凭一丝灵感就能发现所在村的亮点!可是在石子岭,我却无法一下子看透。

这之后,我常常一个人坐在社区二楼的办公室发呆。唯有推开窗户时,我的心才开始飞扬。

向上望,我看到了不远处那山青石秀的云顶山。向下看,我被三江包围的水城公园赵镇的雄姿折服,毕竟这是四川出名的沱江源头明珠!这山水美学,又一次激发起了我认识人,认识山,认识水,认识路的热情。于是,我决定要真正地走入石子岭!

2023年的那个冬季,我开始深入石子岭农户,与大伙儿拉家常,听民声,我厚厚的笔记本记下了很多真实的故事。

老甘家的大黄狗见着我再也不叫了。

少年老成的耕学田园王总,在我们推心置腹交谈几次后,也终于打开了话匣。

这不,在2024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下午,王总主动约我在他的农场叙谈。

这一次,他的话特多,我静静地听着,记着…

他说:5年前,他与几个合作伙伴来到这里时,这儿还是一处废弃的养猪场,满地是杂草,乱石。那晚,他们几位心血来潮,在沟里整起烧烤,喝酒时,一位伙伴突然叹息道,现在很难找到儿时的味道了!就是这句话,使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在我的心中,如月光般越来越明朗:我要在这里开一个农庄,让远方客人留下来,让当地人的日子也跟着好起来。

于是,我回城后就开始实施这一计划,首先把城里的商铺卖掉,并把自己搞广告公司挣的钱全投上,开始筹办这个农场!

谁知道,艰难的历程就止陪伴我了。

几年来,我与妻日夜奋战在这里,挖土填坑,常常相拥而泣。

几年来,我走南闯北,到处学习取经,渴望共呜。

在奋斗中我找到了“耕学田园”这一主题。因为我想到了下一代,我们的土地不能失去种地的人,我们的后代不能忘了勤劳致富之本质!

现如今,耕学田园已初具规模,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共生"两个字的含义。

与自然共生,和虫子鸟儿一起享用爪果和蔬菜不失为一种欢喜。

与客人共生,在这里遇见了很多旧雨新知,良师益友,他们的祝福,让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

说到这里,王总从办公桌上拿出几本关于乡村振兴的书推荐给我。

沉思片刻,我激动地对他说,王总,我们石子岭社区在全县建设"成东中心,水城公园"的进程中,已规划了三个40万,于你很有用,一是助力县城40万张嘴,以农耕体验加生态种植,把吃的健康解决好。二是助力县城40万双眼睛,打造看光,赏果,品茗基地,把人们的游兴解决好。三是助力县城40万双耳朵,让大家来石子岭听川戏,听故事,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这就是我们石子岭人目前在探索末来乡村发展之路的求新求变!

王总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交谈完毕,在回城路过石子岭村史馆时,我特意停下来,久久地注视着这栋特殊的房屋。我知道,再过三至五年,这里面的藏品会愈来愈多,如同我的笔记本一样将会变得更加厚实。正所谓:石子阅沧桑,前彦品节天地久,岭头载绵绣,后人功绩画图新。

我深信,梦,将在石子岭延伸!(作者|杨代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