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区里,一家忙碌的台球馆

管控区里,一家忙碌的台球馆
2022年11月25日 10:39 南风窗

不到30分钟,就有6通电话打给身处广州海珠区的董元兵。

10天来,董元兵的手机成了“热线”,电话那头,向他询问最多的问题是,能不能到他的台球馆里暂时落脚?

这些陌生号码源源不断,起因是10天前的一通电话。

11月13日凌晨4点,董元兵接到凤阳街道一名熟识的工作人员的来电,对方提出,想借用他的台球馆,暂时收留刚解除隔离、返回海珠的滞留者。

不到1分钟的通话时间里,董元兵做了2个决定:

第一个决定:借——在这之前,他的台球馆已暂停营业多日,这里场地大,眼下可供利用。

第二个决定:从佛山回到海珠——因为他对台球馆最熟悉,协调配合起来最方便。

结束通话之后,这处紧邻康鹭片区的台球馆,就开始成为百余名滞留者的临时落脚点,第一天就接收了街道送来的80多人,而董元兵则成了这里的协调人。

董元兵的台球馆成为了临时落脚点(受访者供图)

为此,董元兵要打很多电话:报备信息、对接物资需求、争取上门核酸服务,此外还有,向凤阳街道协调大巴,送符合条件、有意愿的滞留者前往火车站返乡。

11月23日,这是董元兵的桌球馆“特殊营业”的第11天。

他这个普通的台球馆,在广州的市民文化中默默存在,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又机缘巧合,成为了这座温情城市的一个温暖角落。

01

安 身

35岁的田真艳,从湖北来穗务工已有十多年,他是一名制衣工人,平日就租住在鹭江村里——从10月25日起,这里就成了疫情高风险区,纳入封控管理。

11月19日,海珠康鹭片区,志愿者在耐心安抚居民情绪,尽力保障居民需求

11月13日晚,田真艳刚刚解除密接者隔离,从深圳返回广州,进入疫区鹭江村有感染风险,于是他滞留村外。

距离他1公里左右的位置,一个台球馆接收了80余名解除隔离后的滞留者,他们由凤阳街道统一接送,前后脚送抵的还有折叠床、被子、矿泉水等物资。

田真艳和十来个陌生人结伴而行,他们当中还有老人和小孩。深夜,街道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15日凌晨3点,田真艳一行人终于在董元兵的台球馆安顿了下来,结束舟车劳顿,躺在了床上。

董元兵告诉南风窗,台球馆占地1300平方米,有22个包间,带独立卫生间,棋牌桌椅一挪一叠,就能放三四张折叠床,优先安置老人、孕妇、幼儿、残障人士;加上大厅和过道,一共腾出了120多个临时床位。

在台球馆熟睡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床位,很快就满员了,但向董元兵求助的人还是一个接一个,公益援助组织的、私人的、网络的、上门的……

16日,一位刚出院的孕妇孤身一人找到他,请求收留,董元兵留下了她,让她住进了包间。差不多的时间,又有3个小伙子找上门来,董元兵也收下了。

“来这里的人,相对来说,是一时找不到地方住。”董元兵说。他能帮就尽量帮。

容量虽然有限,但每一个在台球馆落脚的人,都暂时拥有一张安稳的折叠床、一些干粮和水、2餐热盒饭、方便的厕所和洗澡间。

02

临时社区

物资不是一开始就配备齐全的。

最早的时候,台球馆先靠店内库存的干粮饮料顶着,街道紧接着送来更多物资——当天下午,折叠床和被子来了,加上店里的沙发,每个人都有了可以躺下的地方。热乎的盒饭、矿泉水,也通过街道找来了。

通过街道找到了热乎的盒饭(受访者供图)

起初董元兵以为,滞留者很快就能找到更好的去处,这个临时的落脚点只需要开两三天,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需要这里,台球馆的任务仍在继续。这也意味着,它需要更多资源和力量,帮助这里持续运转。

好在,更多物资持续送抵。

没多久,不仅有公益基金会和董元兵取得了联系,送来物资或是在这里中转,海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也送来了东西,每天通过快递、商业配送来的物资,支撑着滞留者的生活需要。

董元兵告诉南风窗,到11月21日,台球馆收到了上万个口罩,几十箱水和干粮,还有抗原检测试剂、消毒水、感冒药、卫生巾、洗浴用品一应俱全,目前,基础生活物资供应上没有压力。

台球馆收到了各类物资供应(受访者供图)

物力之外,这里还需要人手。

社区及各地来的物质发放,大家都来搭把手。台球馆启动收留的第1天,就有老乡积极配合;落脚当天,田真艳也主动帮忙,成了这里的一名志愿者。

“里面有上百人,老板他一个人,根本就管理不过来,吃喝卫生,这些都需要人来做。”田真艳说,“我们年轻一点,有力就凑一把力,能搭把手就搭把手。”

董元兵在处理台球馆内滞留人员的各类事务(受访者供图)

前前后后,9名滞留者自愿和董元兵一起做事。

这里的生活忙中有序。每天,除了发放三餐等生活物资,志愿者还要组织做核酸,起初是到附近的核酸点做,后来是等着上门核酸;上午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收集当天有返乡需求的人员名单,董元兵会跟街道对接,安排大巴车。

11点,午饭开餐, 3名志愿者配合,一人发盒饭、一人查看健康码状况、一人做登记,若发现健康码状态异常,还要联系防疫部门,询问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下午,他们还要组织符合条件、有意愿返乡的滞留者统一乘车,由街道送他们去火车站。同时,也会有新的滞留者在台球馆里落脚,“每天都会有志愿者协会或对接过来的人”。

紧接着,台球馆会有一次消杀,起初是街道安排人来做,后来这项工作由几个志愿者操作设备、一起完成。之后,再分发、领取晚饭。

在这些固定流程之外,他们也要随时留意滞留者的其他物资需求,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根据街道和防疫工作者的建议,台球馆内最远拐角处划出了4个隔离单间,以备可能突发的需要。出现紧急情况时,防疫人员也会上门通知。

健康监测,不能落下。16日开始,经街道协调,由检测人员上门做核酸,持续单人单管地做,不必到附近的核酸检测点做混检,上门核酸人手紧张时,志愿者就人手一个,先给大家发抗原试剂自测。

检测人员上门给在台球馆落脚的人做核酸(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将大家的姓名和抗原检测结果一起拍照,汇总起来。“如果出现两条线,可能是阳性,第一时间要跟防疫部门报备,我们这边也可以提早防范,把他们隔离在房间。”董元兵说。

滞留者当中,还有个怀孕37周的准妈妈,这是需要特殊照顾的滞留者,接收进台球馆时,董元兵专门跟街道沟通,建议提前对接医院,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事情,董元兵和志愿者也是第一次做,拿不准的时候,董元兵就和街道沟通,询问合适的方案,类似老人孕妇这些特殊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照顾他们的需求。

就这样,虽然是一个临时的居所,但大家一起维持秩序。

董元兵告诉南风窗,刚开始,他们还要时时提醒大家,睡觉时戴好口罩,不要在大厅里抽烟,注意卫生,别乱丢垃圾。但很快,有人自发组织打扫卫生,大家也跟着自觉起来。

在台球馆大厅有个投影,每天下午到晚上,董元兵就给大家放电影,他是退伍军人,就爱放些抗战片,这些声响,让这个略显紧张的氛围里,多了一丝休闲气。

03

守住返乡绿码

帮助健康的滞留者返乡,也是董元兵和志愿者每天都在做的事,来自街道社区的交通资源对接、通行许可也不可或缺,“如果没有街道协调的话,那肯定是出不去。”

返乡,既是滞留者的需求,也可以为后续滞留者提供更多安置空间。

董元兵和街道持续沟通,了解最新的返乡政策、向大家传达。他很清楚标准,在每天的沟通群里,他重复强调:“一个星期绿码,24小时核酸阴性,坚决按标准来,不能把病毒带回老家给当地添麻烦。”

滞留者返乡需要一个星期绿码,24小时核酸阴性(受访者供图)

具体操作中,有很多不可或缺的细节和提前要走完的流程。

每天早上,田真艳就开始收集符合条件、有意愿的返乡者名单,之前每天登记大家健康码状态也起了作用。要想顺利返乡,滞留者要先和目的地老家报备,填写电子版返乡接收证明,确认可以对接返乡,大家还要买好车票,以免后续滞留在火车站。

日常公共交通走不动了,董元兵就联系街道协调车辆,报备人数,协调统一乘车时间,送他们去火车站。

田真艳告诉南风窗,一些滞留者是“想走也走不了”:目的地也有疫情的,冬衣都在出租屋、身上只穿短袖的,等亲人解除隔离的,没钱买票的,没有手机的,不记得身份证号的……

不过,台球馆里每天都有满足条件的滞留者启程返乡,“我们这里从开始到现在(21日)也送了100多号人回去了。”田真艳说。

22日,台球馆里又有30多人准备返乡,董元兵和志愿者在沟通群里相互提醒,不只是登车前,“发车前最后再检查一下健康码颜色状态”。

满足条件的滞留者登上去往广州南站的大巴(受访者供图)

返乡的防线有多条,台球馆是最靠前的一道,董元兵和志愿者都很谨慎,他们力所能及的是,努力确保返乡者在离开台球馆时,仍然是健康的。

7天前的11月15日,第一批返乡者出发,黄格嘉是其中一员,她告诉南风窗,出发前,她已持有超过7天的绿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也和返乡地的街道社区报备好,确认可以接收,大巴这才把她和另外20多名滞留者送到了广州南站,她也顺利搭上回湖北老家的车。

当晚9点,黄格嘉给董元兵发了一条微信:我还有半个小时就到家了。

04

桥 梁

11天来,凤阳街道与董元兵的沟通频繁:协调上门核酸服务、联系转运、对接车辆。这个临时社区并不是孤岛,董元兵和他的台球馆架起了一座桥梁,信息、物资仍然是畅通的。

连日来,董元兵守着的不只是台球馆里、这120多个床位和两百多名滞留者,他也在联络和协助其他安置点,22日,他说已经安排两辆大巴105人返乡。

董元兵也帮助台球馆以外的老乡协调物资,他还进了公益组织发起的“益企撑广州”群聊,持续支援物资,这些天,台球馆成了康鹭片区的一个站点,董元兵在第一现场协调物资。

台球馆在康乐、鹭江两个城中村的外围,但距离两个村的出口大约500米,又紧靠着大马路,便于物资中转,“志愿者协会把我这里作为物资中转站,也是因为这里占了很多地理优势。”董元兵说,但不只是他的台球馆,楼下的快递站,也在持续运转,存放、接收、派送物资。

在另外一些场合,街道也会找董元兵做中间人,和滞留的务工人员沟通。董元兵告诉南风窗,康鹭片区有很多来穗务工的湖北人,方言有时不便于沟通,董元兵也是湖北人,口音一出来,老乡的情面再混个脸熟,谈话明确又融洽。

20日晚,离台球馆约2公里处,鸿洲地下停车场设置了面向滞留者的临时安置点,董元兵说,这里有政府、商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

当天,他和台球馆里的志愿者也来了,帮助转移和安置更多路边的滞留者。无论是谁,对于这里和台球馆里的滞留者,董元兵都喊他们“老乡”。大家共渡难关。

凌晨三点,董元兵和志愿小队在新的安置点搭完帐篷(受访者供图)

对董元兵来说,眼下最大的压力还是在台球馆,核酸检测结果和健康码状态是大家最关心的事。

他们密切关注这些动态,街道社区、公益组织,以及热心人等,都在积极地互相沟通,配合协调资源、隔开病毒,帮滞留者守住绿码。

形势每天都在变化,不确定台球馆还能维持多久,但困难的日子终会结束。

11月23日,南风窗记者看到,上午9点,群里继续更新健康码状态,新统计上来的达标返乡者又有21人;11点,田真艳去接来做上门核酸的工作人员;12点,午餐盒饭已经就位了……

等到疫情稳定,生活如常,那些返乡的人们,还会回来。

(文中黄格嘉为化名)

编辑 | 向由

新媒体编辑|煎尼

排版 | 文月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点击图片 即刻订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