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看 | 这些谚语体现哈萨克斯坦人的热情好客

边走边看 | 这些谚语体现哈萨克斯坦人的热情好客
2024年07月03日 15:40 国际在线

  去过哈萨克斯坦的人都说,那是个去过一次还想再去的地方。重游的理由很多,天空可以作电脑桌面的湛蓝,毡房、奶茶和烤肉的浓香,当然还有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斯坦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许昌志为我们介绍了当地人代代相传的谚语,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民族特点。

  △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
  △“苹果城”阿拉木图

  许昌志:哈萨克斯坦人代代相传的谚语

游牧文化

  历史上哈萨克斯坦人一直以游牧为生,牧民们的精神世界是草原,现实生活也是草原,草原就是他们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知识来源,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游牧,很多哈萨克斯坦谚语就源自游牧文化。

烈马用得着绊马索。(意为:因材施教。)

母马踢马驹,马驹不觉得疼痛。(意为:打是亲、骂是爱。)

买马要商量一个月,娶媳妇要商量一年。(意为:三思而后行。)

  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哈萨克斯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饮食角度来看,哈萨克斯坦人认为马肉是最上等的食品,特别是把马的肋条肉、脖颈肉,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好肉装在马肠里。

  △哈萨克斯坦游牧文化

团结互助

  哈萨克斯坦人的另一个突出性格是团结互助、倚仗集体的力量。从历史上看,游牧民族的同一个部落成员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需要相互帮助,由此形成了这种紧密的群体性意识。

与其一个人不迷路,不如和大伙一块迷路。(意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在家里,哈萨克斯坦青年不能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吃饭的时候,首席要请最年长的客人落座,吃手抓肉的时候,羊耳朵要分给最小的孩子,寓意长大以后要听话。

热情好客

  哈萨克斯坦人热情好客、兼容并包。

  游牧民族散居在外、相距遥远,对于路上的客人而言,凡是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是投宿之处。对于主人而言,所有外面来的客人都会带来新鲜的外部信息,所以就造就了他们笑迎各方的民族性格。

  当地人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斯坦人,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

  凡是有登门来访的客人或者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不认识,不分民族,无论语言是否相通,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晚上还会把客人安置在毡房最尊贵的位置留宿。

  体现哈萨克斯坦人热情好客的谚语:

祖先遗产的一半是留给客人的。

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最大的耻辱。

  △哈萨克斯坦人热情好客

  许昌志:哈萨克斯坦的茶文化受到了中国影响

  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腹部,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也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哈萨克斯坦的茶文化受到中国影响。早在公元6世纪,茶叶就已经传到了中亚地区。对现今的哈萨克斯坦人而言,倒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特别是家里请客的时候,无论客人有多少,家中的儿媳妇不仅要把茶倒好,而且还不能弄乱杯子。在当地家庭里,对新媳妇最高的评价就是茶倒得很好。

  每年3月21日,哈萨克斯坦各地都会庆祝一年当中最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纳乌鲁斯节。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万物复苏和春天的到来,因此也被称作哈萨克斯坦的“春节”。从这一天开始,宣告这个新年的到来,人们成群结队的走家串户,祝贺新年,祝愿牲畜兴旺,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节日期间,各地也会举行文艺演出和民族传统运动等活动,例如马上运动、荡秋千、打羊拐骨、拔河和摔跤等,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2009年,纳乌鲁斯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立每年3月21日为“国际纳乌鲁斯节”。

  △哈萨克斯坦举行纳乌鲁斯节庆祝活动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边走边看》

  图片丨视觉中国

  编辑丨李嘉 杨子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