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 编辑/阚纯裕):随着冬季流感高发期的到来,因发热伴有抽搐(惊厥)症状就医的儿童患者比例明显上升。来自山东的林欣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其3岁的孩子由于甲流感染,夜晚高烧时浑身无力,“眼睛上翻,时不时抽动一下,吓得我脑子一片空白”。针对儿童发热伴抽搐的突发状况,家长应如何应对?央视网《新闻+》记者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谢涵,就流感季节中热性惊厥的相关健康知识进行普及。
央视网《新闻+》记者:什么是热性惊厥,出现时有哪些特征,家长如何快速识别?
谢涵:热性惊厥,患病率约为2%~5%,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3月龄至5岁的儿童之间,常在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惊厥。考虑为热性惊厥的患者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其他急性病,需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如果孩子超出这个年龄范围,出现发热伴抽搐发作,需优先考虑其他严重的疾病。比如小于3个月的患儿在发热伴抽搐发作时,首先要考虑是不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脑炎、脑膜炎等;如果孩子年龄大于5岁,也不属于热性惊厥的好发年龄,需要考虑如急性坏死性脑病、感染诱发脑病综合征、各种脑炎和脑膜炎等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目前流感高发的时期,患儿更容易出现如急性坏死性脑病等这类更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我们经常听说“高热惊厥”,但这个名词容易让家长误以为只有高热的时候才会出现抽搐。现实情况是,孩子在低热或高热时都有可能出现抽搐(惊厥),所以我们称其为“热性惊厥”更为合适。
“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两种:单纯型常表现为双侧肢体僵硬伴抖动(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之内或同一热性病程中仅发作1次);复杂型常表现为单侧肢体僵硬伴抖动(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5分钟,24小时内或同一热性病程中发作≥2次)。单纯型是相对常见的热性惊厥类型,占热性惊厥的约75%,复杂型热性惊厥病情更为复杂,常需住院观察和治疗。
最重要的是,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发作时,需要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后,才能考虑热性惊厥。这也提示家长们,若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发作,一定要及时就医,评估孩子是否存在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不能想当然认为是热性惊厥,一定要及时就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冬季是感染高发季节,热性惊厥的患儿在这一时期明显增多。其实绝大多数的热性惊厥孩子的预后相对是比较好的,我们需要甄别出来的是以发热伴抽搐发作为主要表现的,不是热性惊厥,而是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这类患儿预后比较差,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比较大。这类疾病包括脑炎、脑膜炎、感染诱发脑病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等,这些疾病可让孩子频繁抽搐发作、嗜睡、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央视网《新闻+》记者:当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谢涵:一旦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一定尽快去医院就诊,让医生来判断孩子是否为热性惊厥,还是患有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
如果孩子在家中抽搐发作,首先要确保孩子周围环境安全,移开孩子身边的剪刀、热水壶等,避免孩子被刺伤、烫伤,(或者)把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
其次,调整孩子体位。孩子可以采取侧卧位或把头偏向一侧,利于孩子口中的分泌物流出,防止误吸。
接着,可以用手机记录抽搐发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条件的话可以拍摄孩子抽搐发作时的视频,在就医时播放给医生,以便医生判断孩子病情。
央视网《新闻+》记者: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时,有哪些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是绝对要避免的?
谢涵:一些流传于网络或口口相传的错误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之一:往患者嘴里塞东西,怕抽搐患者咬到舌头。这是绝对错误的做法。因为抽搐发作时患者咬伤舌头的概率很低,但往患者嘴里塞东西,容易导致异物吸入气道,引发窒息死亡。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侧卧位,让孩子口腔里的分泌物最大可能地流出来。
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之二:孩子抽搐发作时,家长用掐人中或掐虎口的方法期望其终止抽搐。首先,无论是掐人中还是掐虎口,都没有治疗作用;其次,以上做法还对患者有严重的危害。人中和虎口都是人体血流非常丰富的地方,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家长们一旦掐破这些地方,容易导致伤口感染。严重时病菌会随血流进入患者大脑,导致脑炎、脑膜炎等,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保证孩子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好体位,采取侧卧位或将头偏向一侧,及时就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孩子出现发热伴抽搐时,大多数的抽搐发作会在5分钟内终止。即使孩子在家中时抽搐终止了,也要带孩子及时就医,以便排除脑膜炎、急性坏死性脑病等更严重的、需要争分夺秒救治的神经系统疾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