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四川下一个“经济地理中心”

寻找四川下一个“经济地理中心”
2022年07月13日 11:37 每日经济新闻

面对“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的硬要求,6月以来,受持续高温影响,全国多地电网负荷创下历史新高。能否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需求与能源保障之间的矛盾,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和重庆代表团共同提交《关于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这一全团建议指向的,正是川渝近年面临的突出瓶颈——

过去,因消纳能力有限,川渝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资源大多外输东部沿海。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川渝用能需求明显加大,区域内产电缺电、产气缺气的矛盾与日俱增。

有数据显示,2022年~2025年电力保供预警,四川全部为橙色,重庆2022年~2024年为红色,可谓缺口严重、压力颇大。

在此背景下,攀西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战略意义愈发凸显。

这里面,发轫于“三线建设”的攀枝花,不仅有广为人知的“钒钛”和“阳光”,眼下正积极推进“水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协调发展,希望抢占风口,为四川“放大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扛起大旗。

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已然成为摆在这座攀西核心城市面前的头等大事。

这背后,实则藏着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瞄准四川下一个“经济地理中心”。

新格局:攀西需要一个核心带动

在四川的区域版图上,五大板块“力量”历来悬殊,求解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在路上。

不久前,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图片来源:《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

外界普遍认为,通过“一主三副”合力带动,将有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在受访时还提到,除已确立建设的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攀西经济区也需要一个城市来带动,“建议加大对攀枝花的培养力度”。

早在2001年,他向湖北省政府建议将宜昌、襄阳培育为副中心城市,以破解武汉“一城独大”带来的发展困境。

为什么攀西经济区需要一个核心城市?

“四川的面积太大了,48.6万平方公里,比湖南湖北加起来还大。”秦尊文向城叔解释说,现在的“一主三副”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广大西部片区特别是西南,缺乏一个中心城市带动。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张亮靓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一个大国来说,经济和人口中心偏于一隅,不利于中心发挥辐射作用,因为“距离对于生产力和城市化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更直白地理解,经济中心的辐射半径不是无限的。攀枝花地处四川最南端,离省会“足够远”,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根据秦尊文的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成都占四川全省GDP的比重增加了许多,宜宾占比略有增长,攀枝花占比基本保持不变,其他则都在下降。

从发展水平看,2021年,攀枝花的人均GDP达到93406.1元,仅次于成都,排名全省第二。对照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2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万元”,成都与攀枝花携手“过线”。

不仅如此,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即为“高收入”,成都和攀枝花还成了四川唯二的两座“高收入城市”。

在区域经济研究者眼中,副中心不是GDP排行榜,不一定非得以经济总量来定。

比如广东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本质上是要支持粤东粤西地区加速崛起。中西部地区近年纷纷布局省域副中心,也是希望走一条协调发展之路,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二季度以来,攀枝花的投资、社消零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四川全省排位中进一步提升,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1亿元、增长6%,创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攀枝花城市发展“后劲”已逐渐显现。

“攀枝花是有潜力的。攀西虽然人不多,但地域非常重要,今后可以有意识地培育,形成一个新的副中心城市。”秦尊文说。

如果单看经济规模和人口份额,西部地区很难追上沿海发达地区,若人均GDP能几乎趋同,则可以“从集聚中走向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应有之义。

调整视野,拉大到整个西南版图上看,攀枝花位于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处,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再次显现。

公开资料显示,这一区域幅员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00万,当前正处于脱贫奔康后的转型升级阶段,蕴藏了巨大的投资、消费和发展潜力。

只要方法得当,攀枝花不仅能解决经济发展腹地小、城市化人口支撑不足等问题,还能实现跨行政区的有效竞合、共建共享。

今年初,攀枝花正式提出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的区域发展思路,希望通过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重塑经济地理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开始全面提速。

强支点:提升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

钒钛磁铁矿山

欲在川滇之间“挑大梁”,攀枝花不能只靠区位,解决发展不足问题始终是第一要务。

这座因矿而建、因钢而兴的工业城市,近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由钢铁重镇转向“钒钛之都”。同时,以钒钛产业开展区域协作,也为其凸显区域中心地位带来了现实的经济支撑。

攀枝花市政府官网显示,其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76种,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86.7亿吨,钛、钒保有储量分别为5.71亿吨、0.15亿吨,居世界第一和第三。

事实上,自1965年建市以来,攀枝花带着“资源型城市”“工业基地”的标签,一路起起伏伏,有高光,也有低谷。

上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三线建设”拉开大幕,攀枝花因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被列为重中之重,成为新中国首批资源开发特区,承担起了国家战备重任。

依托攀钢,攀枝花二产占比长期保持在60%以上,较早的工业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改革开放之初,攀枝花的人均GDP一度高出成都一倍,优势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其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元,比宜宾、泸州分别早了10年、11年。(注:因“七人普”成都常住人口大幅增加,2020年人均GDP数据后期有所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钢材需求大幅萎缩,国内钢材价格开始下跌,此后,因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钢铁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攀钢也不例外。

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受到冲击,影响是全方位的,“出路在哪儿”萦绕在城市上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磁铁矿只当作普通的铁矿来用。”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张常亮表示,钒、钛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像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铁路等行业对材料要求很高,对含钒和钛的材料有很大需求,关键是要加强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从“钢铁冶炼”走向“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是大势所趋,更是重任所在,背后同样有“战略”加持。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重点开发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次年3月,试验区获批设立,目标是“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内资源富集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目前,攀枝花围绕产业发展、国防军工的“卡脖子”难题,已突破了高钛型高炉渣提钛、EB炉国产化等多项核心技术,钒、钛利用率分别达44%、29%。

同时,在四川省科技厅最新梳理的65项钒钛领域“卡脖子”技术中,60项都与攀枝花有关。“大方向明确了之后,我们主要负责给企业提供一些政策、平台支持,毕竟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攀枝花市科技局高新科副科长陈啟原说。

有意思的是,为擦亮攀西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攀枝花不仅设置了领导小组,还采取了“双组长”模式——一位是市委书记张正红,另一位是攀钢董事长李镇——旨在通过地企协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6月14日举行的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张正红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发展态势,积极抢抓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快推动攀西试验区建设,努力提升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钒钛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和治蜀兴川全局。

眼下,产业上升周期催生了大量的岗位需求,在地企业的招工热潮已然扩散至“中圈层”,作为四川省内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地之一,“产业-企业-岗位”的正向循环正在为攀枝花集聚更多人气。

秦尊文在受访时特别提到,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机会又来了”,资源型城市一定要抓住优势形成支柱产业,并且把它发展壮大。

在他看来,过去一段时间,外界对资源型城市的评价多少带有负面色彩,但“靠资源发家”关键要看方式,传统粗放式发展肯定难以为继,如果是高水平的、内涵式增长,可以释放很大的能量。

而持续升级中的钒钛产业,有望成为那个“强支点”,撬动攀枝花再次腾飞。

谋合作:借清洁能源加速融入成渝

“双碳”背景下,与清洁能源匹配的储能行业正快速发展,钒产品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能源局6月底发布的一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

对此,有分析认为,政策端对储能安全性要求的进一步调高,或将使以钒电池为主的液流电池成为大中型储能的重要方式,“钒电池已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前夜。”

需求在前,作为钒产品主产区的攀枝花,站到了风口上。钒钛与清洁能源的有机结合,更让其看到了培育新兴产业的巨大机遇。

在当地的发展逻辑中,如今不能只做原材料供应,必须往下游走,做精做深,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张常亮提到,钒钛属于高载能产业,依托四川清洁能源大省的优势,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应对“能耗双控”的压力。同时,这部分企业的电力成本往往占生产成本的70%以上,“攀枝花的电价也会有很大吸引力。”

经过前期广发“英雄帖”,攀枝花进入密集签约阶段,借助更多企业的力量,做强钢铁钒钛和新能源产业生态圈,重新撑起一座“工业强市”。

三组数据印证了攀枝花的工业提振度:

今年1~5月,全市工业增值税(扣除退税减费后)增长20.1%,高于全省14.8个百分点;同期,工业用电量57.05亿度、居全省第3位,增速9.7%、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5月全市税电指数104.3,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7,显示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

招商引资还在加速。6月21日,四川能投氢能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刚刚宣布投资30亿,在攀枝花西区建设“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氢能项目。按计划,综合能源站、光伏项目将于10月底开工,制氢基地项目年底开工,氢能公交示范运营也将力争年内开通。

两天后,6月23日,攀枝花举行“项目攻坚突破年”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收获协议投资总额633亿元,包括攀钢集团熔盐氯化法钛白、安宁铁钛能源级钛(合金)材料全产业链、东方电气氢能产业等36个项目,其中8个为“清洁能源”相关。

同一天,攀枝花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号工程”——“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辅助工程开工。

这个总投资360亿元的大项目建成后,可新增300万千瓦抽水蓄能、3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和71.8万亩灌溉面积,从根本上解决攀枝花南部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难题。

据专业人士分析,攀枝花实施的“三结合”项目,通过地理地貌的改造开发,布局抽水蓄能电站,此举措可有效形成区域能源新供给,同时也可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三结合”项目创新之处还在于打破原有工业城市必须依靠中心城市的集中能源供给来布置工业的固有路径,也为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开辟了新路径。

其中,仁和抽水蓄能电站将以乌东德水电站水库作为下水库,拟新建上水库和输水系统,建成后就近接入四川电网,可改善川西南地区新能源并网条件,助力四川加快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金沙江干热河谷攀枝花水资源配置工程(“人和渠引水工程”)供水区域分布

可以看到的是,抢占氢能新赛道,攀枝花“火力全开”——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已出炉,招大引强马不停蹄,“再造一个清洁能源‘攀钢’”的决心和魄力十足。

根据《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21-2030)》,希望用十年时间,核心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氢能产业成为主要产业之一,产值突破300亿元,实现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00万吨,将攀枝花打造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重要城市。

目前,围绕氢能产业发展的成本问题仍是一道“国际难题”,各地都在积极布局、探索攻关。无论四川还是攀枝花,“高调入局”实则是在表明,不想错过这一次发展机会。

攀枝花经信部门一位负责人谈到,如同早期的光伏,一旦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成本降下来,氢能将有广阔的应用场景,“这需要一个过程”。

清洁能源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3个省域副中心都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时,以氢能为着力点的绿色低碳转型,正在为攀枝花的全面融入打开新空间。

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科科长曾坤表示,“我们虽然不在双城经济圈规划的范围里,但一定要主动融入,绿色低碳有很大的空间,清洁能源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5月底,成都与攀枝花、阿坝、甘孜、凉山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各自优势,探索“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进展是,攀枝花此前联合成渝,共同申报国家第三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等批复下来之后,我们也就自然入群了。”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新能源与新兴产业科科长陈松如是说。

曾坤还提到,前不久去丽江、大理等几个“中圈”城市调研时,他收到了非常多希望与四川、双城经济圈“发生联系”的积极反馈。

在他看来,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布的点”,实际上对整个西部都有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想发展,自然要向成渝靠拢、想办法融入。

对攀枝花而言,更多的产业合作还需依靠企业来落地生根,而外部交通环境的改善,将带来更加高效的要素流动机会——今年底,成昆铁路复线将全线通车,攀枝花到成都的时间压缩至4小时。(文字/李西)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云上攀枝花

封面图片来源:云上攀枝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