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复工复产为何这么“难”?

企业复工复产为何这么“难”?
2020年02月18日 00:06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近期,湖北省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新增病例连续多日下降,很多地方每日新增病例已经降到个位数,甚至连续几日为零。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期待中的拐点也许正在到来,或者已经到来。与之相伴的是,多地随着防控形势的适度改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然而,2月17日,随着一则某区企业复工复产要盖八九个公章的信息见诸网络、引发热议,虽然政府部门回应说,这是全程代办的,而且很快就审签完成,但是一些企业复工复产艰难的情况还是凸显了出来。这种艰难,本身也是抗疫阻击战进入关键时期必须经历的一种“阵痛”。

疫情当前,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审批程序相对宽松,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倒是快了,但疫情防控隐患和漏洞也大了;另一方面,如果审批程序过于严格,搞“一刀切”,又会拉长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

对此,2月11日,在国新办就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就已经表态,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而在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也明确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会议同时指出,要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央企、国企等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防疫、复工并不矛盾。可以说,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也是保障社会有序有效运转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特殊时期,要求高、要求多、要求严,是好事,不过物极必反,如何在其中寻找更多的“平衡”,既要慎重,又不能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显然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

那么,企业复产复工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企业复工复产难,首要因素是“人流”“物流”不匹配。一方面外地员工回不来,另一方面原材料进不来。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 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的通知》,各地交通封锁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对于什么地方的人不让进、什么地方的人必须隔离多久,依然是各自为政。比如有的城市,甚至将疫情并不严重但靠近湖北的地区列为重点疫区,来自这些地方的人,要么根本进不了这座城,要么进不了这座城市的小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这些“各自为政”的措施,无疑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同时,各地相互封锁,也影响了物流的顺畅,从而引发企业的原材料困境。

其次,企业复工复产难,可能在于审批环节过于繁琐。抗击疫情之下,有的地方的奇葩证明又回来了,“九龙治水”也回来了。这种“九龙治水”多头操作的方式,一旦将来出事,相关部门的确是把责任分摊了,可是企业也更折腾更困难了。

再次,企业复工复产难,可能在于自身承担的压力过大。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一些地方倾向于将复工后,可能出现问题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企业。

一些地方有规定,如果复工,员工有一个确诊,不仅要算工伤,整个工厂都得隔离。隔离期间工资、社保要照付,确诊员工医药费也要企业付。而且,集体寝室要一人一间房,宿舍不够要去包宾馆,加上口罩、消毒液等各种防疫物资费用,说不定,复工造成的损失比停工还要大。

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经济要稳定,长时间大范围的完全停摆,是经济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在有效落实防控要求的基础上,防疫、复工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如何破解上述三方面难题?

首先,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打破各地各区域各自为政,促进人才尽可能自由流动,比如,四川与广东、浙江建立健康检测互认工作机制,就是一个好的探索;同时,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各地要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物流困难。其次,企业复工复产审批程序必须简化,不能再出现前述一个企业申请复工复产要盖八九个公章的现象,而要进一步优化流程,要像很多地区政务服务中心那样,实行“一站式”办理,避免企业“东奔西走”,不能人为影响复产复工进度。最后,企业复工复产后的“压力”,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措施“兜底”,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只要是履行正常程序复产复工的,都应该政企权责共担,从而减轻企业压力。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产”之路才会变得更加宽敞。

每日经济新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