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发布“2021银行业十大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发布“2021银行业十大新闻”
2021年12月31日 09:38 每日经济新闻

No.1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11月8日,央行正式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这一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央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央行称,将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No.2央行两次降准,LPR时隔19个月下调

年内央行实施两次降准,分别于7月15日和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两次降准共释放资金约2.2万亿元。两次降准均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此外,LPR报价连续19个月“按兵不动”后,年内迎来首次下调。12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LPR如下:1年期LPR为3.8%,较上一期下调5个BP,5年期以上LPR维持4.65%。

No.3存款利率上限确定方式调整,由“倍数”改为“加点”

今年6月,经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讨论,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定价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在转换定价方式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此次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后,活期存款和1年期及以内短中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基本平稳,2年期及以上的长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所降低,既保障了银行自主定价空间,又能有效约束个别银行的非理性竞争行为。

No.4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

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应用领域正在有序扩大,已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已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达到1.5亿笔,交易额接近620亿元。

央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接下来还会在更多城市试点数字人民币,涵盖更多使用场景;在明年北京冬奥会之前,让数字人民币不仅面向境内用户,也向国际用户开放。

No.5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

资管新规全面落地进入倒计时,资产管理行业迎来发展新阶段。根据监管要求,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这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净值化转型进入最后阶段。

今年以来,银行加速压降不符合新规的“老产品”。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净值型产品规模稳步上升,占比达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

No.6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

10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

按系统重要性得分从低到高分为五组:第一组8家,包括平安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第二组4家,包括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第三组3家,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第四组4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第五组暂无银行进入。

No.7存款质押罗生门

2021年企业存款质押引发的纠纷此起彼伏。10月,江西一家大健康领域企业济民可信集团称,子公司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有总计28亿元存款,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于华业石化贷款的质押担保,曾尝试支取每一笔存款,均无法支取。

11月,上市公司科远智慧称,在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存了定期一年4000万元,期满未能按时赎回,询问银行得知,定期存款于2020年11月10日已作为南通瑞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质押担保,因后者未能按时偿债,导致赎回失败。科远智慧称,对该质押行为毫不知情。

12月,银保监会回应,对于个别商业银行第三方存单质押承兑汇票案件,前期已第一时间派驻监管工作组开展现场调查和督导,并要求涉事银行总行同步进驻相关分支机构,对相关票据业务开展全面风险排查。

No.8银行养老理财开闸

9月,银保监会通知,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和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市,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青岛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

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理财业务成熟稳健的资产配置优势,创设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推动养老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积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通知还要求,实施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引导形成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积极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领域,更好支持经济社会长期投融资需求。

No.9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落地

9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共同举办了“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仪式,粤港澳三地同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支持大湾区内地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按照投资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开立投资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

No.10银行互联网存、贷款业务收紧

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

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并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严格落实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银行业十大新闻点评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2021年的两次降准将在2022年从三方面推动银行业支持稳增长,有助于银行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稳住宏观经济运行大盘。

降准最直接的效用是改善当下银行体系的负债状况,释放长期流动性,有效增强银行支持实体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是银行的重要负债来源。银行在市场发债融资会受到监管指标制约与近期个别债券违约事件的负面影响,从债券市场获得大量资金的空间不大。而货币市场的资金是短期的,难以大量用作银行中长期信贷投放,否则会带来期限错配风险,也是监管所不允许的。金融机构投放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存款,这一点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如前所述,一个时期以来,银行存款增速持续低于信贷增长速度,银行提供增量信贷的负债来源受到较大限制,银行存量存贷比与增量存贷比持续高企,货币创造功能持续被削弱。降准则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增强银行信用扩张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

2021年的两次降准将提升银行投资能力,有效支持地方政府发债融资。为稳定经济运行大局,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明显加大力度,需要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加以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也需要地方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的要求,地方政府上半年可能会加快债券发行节奏。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政府债券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发债的规模和成本受到商业银行投资能力的制约。截至2021年10月31日,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29.2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共计持有约24.8万亿元,占比84.7%,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投资者和持有人。降准可以使银行改善流动性状况,且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增强银行购债的积极性,也为降低政府发债成本提供一定空间。银行购债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地方政府发债支持实体经济,增强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尤其是提升促进基建投资和推动居民消费方面的能力,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降准可以释放长期流动性,通过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广义货币供应,加上央行推出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工具,可以增大市场资金总供给;在资金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能起到推动实际利率下行的作用。降准向银行释放更低利率的存款资金,能够降低其负债成本,为压低贷款利率提供了谈判空间,有利于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两次降准共1个百分点,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26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以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相应降低。全面降准向所有金融机构传达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助于LPR报价机构适当降低其自身利率的报价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LPR下行。年底前LPR出现小幅下降,即是例证。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2021年,银行业整体表现平稳向好。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2020年,受实体经济运行影响,银行业加强不良处置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银行业整体业绩有一定的下滑,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2020年下半年实体经济开始强劲恢复,进入2021年,银行业整体表现明显改善。

从规模上看,至2021年三季度末,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8%,与实体经济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从利润上看,2020年有明显下滑,2021年基本实现了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0.5%,连续三个季度改善。两年平均来看,利润增速较为平稳。

从风险上看,也出现了企稳迹象。去年下半年,银行业受疫情影响,加上监管层推动银行主动充分暴露风险,不良率持续上升。至2021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出现下降,二、三季度基本保持平稳。至202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83万亿元,同比增速降至-0.1%,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下降,表明银行业随着经济回暖,信用风险已趋于平稳。

另一方面,银行持续加快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力度,为长期稳健发展建立更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银行业整体的拨备覆盖资本充足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意味着面对当下风险挑战,风险抵御能力较为充分。

从信贷结构上看,2021年银行业出现多项积极变化,综合体现为响应国家长远政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2021年新增贷款中,小微等普惠金融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绿色信贷在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保持高速增长。

此外,针对制造业的贷款增速快于贷款平均增速,制造业贷款占比也有所上升。信贷结构的优化顺应了国家大的战略发展趋势,支撑了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了经济更好发展。

利率方面,在监管引导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支持,以及货币政策支持下,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推动实现经济“六稳六保”各项目标。

展望2022年,更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思路下,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2年各项重点任务,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包括在“房住不炒”背景下,对房地产按揭、开发商并购、流动资金贷款等合理需求的支持。

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小微等普惠金融、绿色发展,以及产业链升级、自主科创、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信贷投入,为稳住经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提供更好支撑。

此外,银行业应进一步提升自身运行效率。整体来看,在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未来息差还有进一步缩窄趋向,银行需要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以应对相应挑战。

与此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特别是在表内信贷结构调整基础上,将顺应集团发展的业务能力逐步建立起来。一方面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拓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加快金融科技应用,推进提升银行数字化能力,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务普惠长尾客户,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最后,仍然要高度关注相关风险。经济依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而且从长远看,随着双碳转型等深刻战略推进实施,一方面银行迎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需把握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培养核心能力,更好地规避风险,持续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回首2021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但全球经济进入较快复苏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逐渐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坚定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监管政策要求,各项改革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的复苏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国内外经济不均衡不同步复苏问题,中国银行业继续做好了金融资源和服务的供给主体角色,通过增加资金供给、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举措,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宝贵的信贷资源更多流入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市场主体亟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等保持较快增长。银行业继续向市场主体让利,企业贷款利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等主要利率呈现整体回落趋势。特别是,在电力和煤炭供应偏紧时期,银行业全力做好金融支持能源保供工作,不盲目抽贷断贷。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保障合理的融资需求,维护了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些举措有效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得益于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央行年内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优化存款利率上限确定方式,时隔19个月下调1年期LPR等,保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并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另一方面在于银行业防范化解风险和深化改革创新的主动选择和持续深入。确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对资本监管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深化合规经营,全面规范业务发展,清理整顿互联网存、贷款等业务,落实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做实资产质量分类,强化资产质量监控,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稳中回落,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稳步上升,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银行业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拓展业务边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测试取得积极成效。开展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正式上线债券“南向通”,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双向开放再进一步。四家理财子公司获得首批养老理财试点资格,养老金融供给更加丰富健全。

展望2022年,国民经济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各项稳定增长的政策将积极推出并靠前发力。银行业将继续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政策要求,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优异的发展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肖世清 张寿林

实习编辑:刘嘉魁

视觉:邹利

排版:刘嘉魁 王蜀杰

|本文版权归“每经头条” 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