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告诉自己:担心=诅咒,期待=攻击

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告诉自己:担心=诅咒,期待=攻击
2023年06月25日 09:57 谭昊

文/谭校长

担心等于诅咒?

这句话对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来说,可能如同天方夜谭。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不是关心的表现吗,怎么变成诅咒了?

而对于熟悉心理学的朋友,这句话就没那么突兀了。

对此,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有所讨论,例如:

L先生:

根本上,别担心孩子

一是担心没有用,如果自己都不能改变自己,总想让孩子如果超越和改变,这怎么可能

二是“担心”本身就是“非善”,一定不会让任何事变好

这里不展开了。

今天重点要讲的是下半句,期待=攻击。

这句话不算是约定俗成的说法,而是我最近的感悟。

在带娃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发现,我对孩子哭闹的耐受性是比较低的。

但恰恰对我的考验在于,我有两个男孩,8岁,打闹正好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这个事情对我的挑战不小。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六点来钟,老人家已经把饭都做好了,端上桌了。

弟弟突然说他要吃麦当劳。之前我们答应过他,他可以用得到的某些奖项来换麦当劳。昨天他豪气地说,我拿出一个二等奖来换麦当劳。

我说,今天时间太晚了,饭都做好了,明天吃行不行?

他就开始哭闹。

一看到他哭闹,我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但是那一刻,我突然间灵光一现,有了一个觉察——似乎我把孩子的哭闹看成了对我的攻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借助AI,我做了一些自我探索。

它的回答很赞,这件事情本质上的链路其实是这样的。

“我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你居然还这个样子。“

我觉得他的表现不符合我的预期,并在潜意识中解读为是对我的攻击。

所以根子是在——预期。

这让我突然有了一个发现:

在人际关系,尤其是跟亲近的人的关系当中,我们会有很多的付出,但伴随着这个付出的往往是对对方有期待。

(图片由MJ生成

比如:

我都教了你这么多遍,你应该学会了吧——这是期待。

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对我好吧——这是期待。

然后总有些时候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觉得受伤,甚至感觉到被攻击,这个时候就会有敌意和愤怒储存下来。

这个敌意和愤怒如果没有被处理,就会导致下次互动的时候我们会对对方产生攻击。

比如:

吼孩子:别哭了,再哭我就揍你

或者对身边人指责:你怎么能这样?

发现没有,所有攻击的源头,都在于——期待。

事实上这不仅仅在亲子和人际关系中,在投资中是同样的。

你买入一只股票,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期待,你期待这个股票按照你的预期上涨。但是在某些时候这个预期一定是达不成的,于是,你就积累了一份对市场的敌意。

你在市场的时间越久,潜意识里积累的敌意就会越多,你跟市场的关系就会越变越糟糕。

你想从市场赚钱,但是你跟它的关系却越来越糟糕了。如果你有足够的觉察,就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源头也是因为——期待。

期待=攻击。

AI最后告诉我:

正无私和爱,往往是无需回报的。

当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有期待时,我们可能会失望,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满足我们的期望。这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期待在作祟。

好吧,我承认它说的有道理。

我决定要开始一项修炼,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告诉自己:

有期待的爱=爱+攻击

无条件的爱=纯粹的爱

我想起了鲁米的那首诗:

在是非对错之外,

有一片田野。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词语,

都变得毫无意义。

(图片由MJ生成)

—————end——————

在上帝眼里,我们都在绣花。

我想绣一朵,放在你心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