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知否》中的擂茶,藏着客家人的离乡往事

热播剧《知否》中的擂茶,藏着客家人的离乡往事
2019年01月18日 21:02 中国经营报

来源:我们来补课(ID:cbnews)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品过茶汤,嗅过茶香,但茶叶混合粮食,研磨冲泡而成的擂茶,你喝过吗?

最近,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给了擂茶好几个镜头。

头两集,女主的父亲破天荒来看望她和她不受宠的侧室母亲,小姑娘兴高采烈地为父亲奉上了亲手烹制的七宝擂茶。

之后,女主娇惯的嫡出姐姐在厢房等待母亲,也叫唤着要喝七宝擂茶垫肚子。

那么问题来了,擂茶是啥,七宝擂茶又是啥?

擂茶出深山

所谓“擂茶”,就是一种以茶叶、粮食、果仁、香料、中草药等食材为原料,通过木棍和容器研磨碰撞,最终冲泡、烹煮而出的食品。

都说“秋风吹,战鼓擂”,但擂茶中的“擂”,可不是敲打的意思,而是研磨之意。

制作擂茶的工具主要是擂钵和擂棍。擂钵口宽底窄,内部有数不尽的沟沟壑壑,以便擂碎食材。擂棍通常是樟、楠、茶等可以食用的粗杂木,为茶粉增添原木的清香。一些地方还配有竹篾,方言称作“捞子”,把棍、钵、捞子统称为“擂茶三宝”。

现代,也有人家开始使用搅拌机打磨擂茶。

食材研磨均匀后,或沸水高冲,或明火煮熟,一碗香气扑鼻的擂茶就做好啦。

不同地区的擂茶,还配以不同佐料,咸甜不一,味不相同,香菜、芹菜都可以作料,肉丝、泡菜都可以配茶。

在湖南、闽台、两广、江西等地,尤其是客家聚集区,这种茶饮方式依然一枝独秀,保存完好。

地图检索“擂茶”后的结果

不查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至今,在中国南方,含有擂茶元素的地点还不少,湖南最甚,擂茶馆星罗棋布,甚至在台湾,擂茶馆也星星点点,零散分布宝岛南北。

台湾老字号擂茶餐厅

在繁忙拥挤的深圳,晚餐时分,客家擂茶馆里也人声鼎沸,操着客家话的顾客不疾不徐地从擂砵舀一碗擂茶,开始话日常。

深圳擂茶馆

南方,有客家的地方,往往就有擂茶,这种留存了2000多年的茶饮,也逐渐从山间人家,播撒到城市商铺,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将舌尖的乡愁轻易地化作一碗浓香的茶汤。

但在旧时,擂茶解的可不止是乡愁。

洗手作茗粥

擂茶诞生之初,其实名中并不带茶。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竹简上记载了一种叫“苦羹”的食品,古墓中也出土了茶叶以及用茶叶制作的食品。有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这种“苦羹”,其实就是今天擂茶的前身——茗粥,即用茶与粮食制作的粥品。

在爱煲粥的广东,英德、清远等地,至今还保留了擂茶粥的做法。

今天的擂茶,其实兼收并蓄了各时期的饮茶方式。

比如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就在中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里写道,荆巴地区采茶作饼, 喝茶前先把茶饼烤红,再碾成末,或者和米膏同煮,或者放在瓷器中,浇下热水,“用葱、姜、桔子芼之”。

唐代煎茶法也很类似——研磨烤好的茶饼,煮沸,出锅前加点盐、姜提味。

到了北宋,越发富庶的南方,开始风靡不在茶叶中添加任何调料的点茶,后流入日本,形成今天的日本抹茶。北方依然流行盐姜茶,毕竟当时茶叶还没大量种植,比较稀罕。在苏轼的《和蒋夔寄茶》诗中,“拓罗铜碾弃不用 , 脂麻白土汤盆研”,今天擂茶的影子也一闪而过。

虽然煎茶、点茶的碾茶工具与擂茶不同,但把茶叶碾成碎、汆熟喝进肚子里的吃法,其实一脉相承。

唐代茶碾

也有说法称,擂茶源自湖南桃源的“三生汤”——一种用生米、生姜、生茶擂制而成的汤饮。康熙年间所修的《桃花源县志》还写道,西汉末年,将军马援征战蛮族时为百姓凿修石室,之后士兵患上瘴疠,桃源的老妇奉上擂茶,救人一命。

不可否认的是,擂茶作为2000多年的文化遗绪,存续了早期的饮茶方法,也难怪日本知名茶人多田侑史感慨道:“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我终于找到了日本茶道的源头。”

多田侑史

两朝七宝香

擂茶是真,《知否》中的“七宝擂茶”也确有其物。

北宋,大儒欧阳修的女婿庞元英就写过:“仁宗每崇政殿亲试进士,亦赐大臣七宝茶。”就是殿试时,宋仁宗也会赐大臣一盏七宝茶。

宋仁宗,就是《知否》里儿子夭折还被逼哭着立储的皇帝……

诗人梅尧臣也幸运地喝到了,还作《七宝茶》诗一首,“舔君”一番——

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於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由诗文可知,这七宝茶,由7种香料配制,是当时的宫廷御茗。

宋代主流点茶法,工具繁多,过程繁复,斗茶之风奢靡

君恩虽重,但北宋覆灭、宋室南迁后,这达官显贵才能品饮的七宝茶,飞入寻常百姓家,“擂茶”的名称也正式在书面上出现。

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的《茶坊》一节中写道:今茶坊皆然。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豉汤。

同时代的吴自牧也在《梦梁录》里写,杭州的茶肆“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撒子、葱茶,或卖盐豉汤。”

街边茶店里七宝擂茶有没有皇家御品似的金贵,说法不一。有人说这“七宝”是燕麦、糯米等7种谷物,有人说这仍是7味名贵原料。

南宋刘松年作的《撵茶图》还原了当时碾茶的细节

但无论材质如何,在当时一些茶人的眼中,擂茶始终是黑暗料理般的存在,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就独爱老家西蜀的清纯茶味,说:

北方茗饮无不可, 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元末明初,我们今天常见的芽茶冲泡法,也叫散茶法,逐渐推广,人们更注重茶叶的原香与外形,点茶、擂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慢慢消失,却在客家地区“幸免于难”。

今天我们常见的泡茶法,其实就是散茶法,“只喝汤不吃肉”。

客从何处来

幻化千年不离其宗的擂茶,为何独独能在客家地区保存下来?

这得从客家先民的坎坷迁徙路讲起。

中国国家地理制图

作为汉族的分支,从秦汉开始,客家先民就因战乱、饥荒、统治需要等问题多次南迁,学界普遍认为,规模较大的迁徙共有五次。

从西晋的衣冠南渡,到清代的湖广填四川、下南洋,这些客家人挥别中原故土,举族南下。“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为保全身家性命,先民通常在南部山区安家,此后又一路翩跹,辗转四方。

客家人的大举进入,为本是蛮夷之地的东南、中南、西南地区,带来了人口、先进生产力以及中原文明,包括中原的饮茶方式——两晋的饮粥茶、唐宋的盐姜茶、南宋的擂茶。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南部山区山川阻隔,封闭的自然环境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传统礼俗得以代代相传,包括擂茶,也包括对耕读传家、宗族礼教的信仰。

也许,思乡的情绪苦楚,熟悉的味道是慰藉。又或许,如汪曾祺所说,“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茶氨酸给动荡的生活带来了安详。

而旧时客家人喝擂茶,还有更现实的因素——病和穷。

相较干燥的北方,南方山区潮湿,夏季溽热,古时称“瘴气”重,流行病易发。当年韩愈被贬潮州,也心有惶惶地告知侄子:“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混合了茶叶、草药、杂粮的擂茶,营养丰富,还起到了保健作用。

同时,山区耕地面积有限,客家先民初来乍到,只够自给自足,明嘉靖《崇义县志》就记载,客家族群“生亡积聚,饮食取给,不忧冻馁,亦鲜千金之家”。与昂贵的芽茶比起来,能自采自制的擂茶,实在经济适用。

如今,日子渐渐好起来,但知礼好客的客家人仍离不开这碗擂茶,无论客从何处来,都“无擂茶不成客,客到必用擂茶敬之”。

几年前,笔者有幸在福建将乐拜访同学时,尝过客家擂茶。那里因“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而得名,群山环绕,空气神爽,程门立雪的儒士杨时,正诞生于此。在那里,学子高考上榜,家中必须全天擂茶不断供,时时敞开大门,欢迎各方宾客到家喝茶。

同学的外祖母年近七旬,就是客家人,见笔者远来,从早到晚,又是碾擂茶,又是准备客家菜。初尝擂茶,略带涩味,稍有不适应,但多喝几碗,青草、橘皮的清香,融合芝麻的脂香,清醇有度,念念不忘。

千年流离,换来这一碗清新,客家先民是否心生安慰?

主要参考资料:

林更生.客家擂茶探源[J].茶叶科学技术,2009(01):51-52.

陈杖洲.谈谈客家擂茶与擂茶粥的源流[J].广东茶业,2005(06):19-21.

沈雪婧.客家擂茶传统制作工艺及制茶器皿设计探究[J].科技资讯,2012(03):246.

薛翘,刘劲峰.客家擂茶源流考[J].农业考古,1994(04):101-104.

杨海中.擂茶与客家擂茶考论[J].农业考古,2014(05):58-67.

黎晓霞.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擂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

百万.你们客家人高考的时候会加分吗?“不会。”. 地道风物.2018-10-12.

策划:中经补课委员会

文案:秃头鹿

校对:张国刚

推荐阅读

点击大图 | 股民起诉赵薇,赢了!后期还会有大规模起诉,等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