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数度陷知识产权纠纷,到底是喝茶还是喝概念?

小罐茶数度陷知识产权纠纷,到底是喝茶还是喝概念?
2019年01月19日 21:10 中国经营报

好销量,概念造。

“小罐茶大师作”的质疑声一浪更比一浪高,其幕后推手、多个爆款的制造者杜国楹也被扒了个精光——背背佳运用“三维力系矫姿法”,好记星能“9门功课同步学”,8848国内首用“珍贵钛合金材质”……

这位被网友戏称是“80后杀手”的营销行家,是个玩概念的好手,小罐茶当然不例外,除了“大师作品”,上市之初,小罐茶的营销团队在包装上大做文章——铝罐充氮,手不碰茶,声称是“巨大创新”。

截图自小罐茶官网

多位业内人士和现有资料却表示不服:早在上世纪,茶叶充氮保鲜技术已在日本普及,金属罐装也非新鲜事,“没必要”和“浪费钱”变身“独创”,也成了笑话。

也有研究者认为,小罐茶在市场、消费群体定位、包装等方面的尝试和推广值得业界学习。

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没有完全买小罐茶的账。2018年,小罐茶的包装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便将该行政单位告上法庭,又以败诉告终。

想爬到“巨大创新”的巅峰,小罐茶这一路不太平。

包装专利争端

一个装茶叶的小罐专利,成为点燃小罐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争论的火药桶。

根据《法制晚报》与中国新闻网报道,2014年,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罐茶”)登记成立,声称独创小罐保鲜技术,用创造性手法、整合打造了“一罐一泡”的小罐茶,并在2016年申请、获得“一种茶叶包装容器”实用新型专利权,专利号为ZL201620589762.4。

截图自小罐茶官网

这个申请专利的包装容器长这样——开口罐沿是往里卷的。小罐茶称,这种卷边的方式,可以替代密封圈来闭合罐体,而且卷了双层,在茶叶领域使用就“非常有创新性”。

截图来源于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进行时》

但1年后,这个专利就被东莞市星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拉下马”。这家公司认为,小罐茶的金属罐,无论材质还是卷边方式,都没有新颖性,和其他类似的金属包装罐没有大差别,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希望委员会能对这个专利宣告无效。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寻思着,来“告状”的公司也有道理,这种用卷边来闭合罐盖和罐体的方式,在市面上的金属罐子上非常常规,于是在2017年11月宣布小罐茶的这一专利完全无效。

小罐茶不服,便在2018年2月起诉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依法撤销专利无效的判定。在当年8月15日,双方当庭对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认为,香烟锡罐、饮料罐等金属罐上都有这种卷边设计,怎么能说自己在茶叶罐上设计了,就是独创呢?

小罐茶却坚称,自己是把这种双重卷边包装方式应用在茶叶领域的第一人。

最终,小罐茶还是被打脸。2018年10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了此案,认为小罐茶申请专利的罐体不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不具备专利法所规定的创造性,驳回了小罐茶公司的诉讼请求。

陷侵权纠纷,保鲜技术遭质疑

别看在这场专利争端上,各方纠结的点非常细致,为了撑起“巨大创新”、“奠基中国茶新未来”的口号,小罐茶在专利上布下“天罗地网”。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检索发现,北京和黄山小罐茶业公司共申请了近90项专利,小罐茶自称,已获授权专利60多项。

仔细查看即可发现,小罐茶申请的专利多分布包装、茶具、装置甚至是店面等方面,而非茶叶制作等技术上。

其曾被知名饮水口杯品牌富光的实体公司告上法庭,富光称小罐茶公司侵害了它的专利权,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判决小罐茶公司侵权。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小罐茶声称在“铝罐充氮保鲜”等方面的“独创”、“巨大创新”,也不值一提。

“农产品充氮保鲜技术,对于农业来说是一项基本知识。早在我读书的时候,国内就在运用了。首创?笑话。”从事茶叶技术推广20余年的高级农艺师林宝仁(化名)对笔者称。

检索相关论文,也可以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期刊已经介绍过日本茶叶充氮保鲜的技术。事实上,充氮保鲜已经在日本茶叶界普及开来。

万分.日本茶叶的气体置换包装[J].上海包装,1986(01):33-34.

2009年,充氮的包装就已在上国际海茶博会上亮相。四川茶企竹叶青也自称,在1998年便开始使用充氮保鲜技术。

至于小罐茶声称的创新小罐保鲜,林宝仁也存疑:“至少十年前就有小罐保存茶叶了,但市场上不热,注意是‘保存’或包装。对于保鲜,不敢认同。”

“茶叶品质的变化是在温度、氧气、水分的作用下,内部氧化变质,受温度、氧气、湿度、时间、光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隔绝以上一个因素都可以延长保质期,比如说低温,充氮是隔绝氧气,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在某茶叶研究所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的兰龙飞(化名)告诉笔者。

一位茶商甚至对笔者表示,小罐充氮保鲜没有必要,真空包装、低温冷藏都可以保鲜茶叶,而小罐茶被大肆推广后,不少茶企跟风使用小罐,声称填入氮气,但在国内充氮保鲜技术尚不成熟:“一台充氮机器要几十万元以上,而且一些茶类并不适合充入氮气,做不到全民充氮。”

更让林宝仁担忧的是小罐茶风靡后,金属罐泛滥的环境问题:“小铝罐回收成本大,而且全国茶企跟风,各种材质的小罐都出现了,能不对环境造成大影响吗?”他认为,本来现代型企业应该提倡简约、环境友好,而小罐茶公司逆发展。

助推技术发展还是收智商税?

兰龙飞也认为,国内茶叶产品种类多,对产品保鲜的要求不一,大部分产品要求都不高,“不是没有技术,是没有推广,毕竟还需要增加成本。小罐茶带动的不是对充氮的需求,而是这种包装形式的潮流。”

但他对小罐包装的形式还是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小罐包装形式能被人接受肯定有它的优势,小罐容易被回收利用,只是成本太低,没有回收的价值,要做到对环境友好也可以通过改变包装材质来实现。任何对茶产业有益的尝试都可以被进步,不应该被反对,低温保鲜也是铁观音企业带动、推广起来的。”

兰龙飞也对小罐茶的部分营销行为表示了支持:“小罐茶挑战了一些传统行为,被人诟病是难免的,但他明确的市场及消费群体定位很值得学习。”

不过在职业打假人王海看来,杜国楹是玩概念的好手,小罐茶在包装上做大功夫,借大师之名炒作,明显在收智商税:“‘大师制作’变成‘大师作品’,很明显是在误导消费者,涉嫌虚假宣传,而包装容器上的专利被宣告无效,铝罐也不是你发明的,技术也是早就存在的,还声称自己是‘巨大创新’,很明显也是在误导消费者。”

王海认为,小罐茶有特定的消费人群,也就是“买椟还珠”的消费者,愿意用多倍的价格来购买豪华包装的产品,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企业应该如实披露完整全面的产品信息,对消费者做到知情同意,监管部门需监督企业是否有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他同时提到,企业过度关注包装、广告,而非关注提升品质,这样的风气也需要警惕:“行业需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企业应该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品质,而不是更好的虚假广告。”

王海也透露,此前已有打假团队对小罐茶“打过假”,主要关注的是小罐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且不止打过一次,小罐茶曾和一个打假团队达成协议,赔偿了11万元左右。”

小罐茶在最新声明中称,合作的制茶大师“解释得心累”,面对种种质疑和纷争,小罐茶和制茶大师可能还要继续“心累”下去。

1月17日小罐茶发表声明

作者:玉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