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油”为何有市场?

“水变油”为何有市场?
2019年05月25日 14:00 中国经营报

每有风浪,必出妖孽。

5月23日《南阳日报》头版发布《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南阳电视台《南阳新闻联播》也进行了重点报道,市委书记从车上下来,伸出大拇哥,连声赞叹“歪瑞古德(very good)”。报道称水氢发动机在当地工厂下线,可实现通过车载水实时制取氢气,作为汽车的燃料。

南阳当地政府部门,本来预判的是项目成功“放卫星”,没想到的却是遭到从吃瓜群众到汽车专家等社会各方的广泛质疑和嘲讽,只好用新闻报道用词不当来搪塞。实际上,市委书记亲临考察,显然是相关部门精心组织的集体采访,按照一般习惯都会对报道内容严格把关,这个锅记者背不起。

早在2017年8月,庞青年就宣布生产出了全球首辆水氢燃料汽车。据媒体报道称,车顶安装了两个水箱,注满水后,水箱与氢燃料电池间相连的透明软管内的水珠被气体冲下引擎发动,车辆被开出车间。报道妙笔生花:“加水就能跑,而且不论加自来水、河水还是海水,统统都没问题!更神奇的是,其只需加入一种拥有专利的铝合金催化剂即可,而且这种催化剂不仅好买价格还不贵……小伙伴们有没有被惊呆?反正记者被惊呆了!”

先有了样车,接下来自然是项目落地,2018年12月南阳高新区与金华青年汽车氢能源整车项目签约。效率相当的高,几个月后水氢发动机如期下线。有报道说这个惊天大发明会换来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的40亿元投资。

30多年前,水变油的故事曾经家喻户晓,后来被编到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把骗子演得惟妙惟肖。这个凡有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把戏,竟然让不少领导信以为真,要给他资金支持。如今青年汽车的升级版“水变油”的套路和20世纪80年代的简陋手段不可同日而语,目标也完全不同,也更有隐蔽性。

作为一家汽车生产企业,青年汽车虽然业绩一般,但也毕竟生产出不少大街上跑的汽车,这是一家货真价实的汽车企业,所以,他们生产出的水氢发动机汽车,不管真的用了什么样的动力方式,是不是像他们吹嘘的那样带来新能源汽车革命性的变化,但至少是可以开走的。他们把这项技术吹嘘到不切实际的高度,真实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套取地方政府的扶持资金。

其实这家企业的套路十分常见,就是利用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的心情,用大项目尤其是“高科技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套取地方政府补贴或者投资。从青年汽车的案例看,南阳市政府的投资不管钱是不是真的花了出去,但所谓组建合资公司的说法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不排除一些地方为了某种短期目标,明知项目有问题也视而不见,帮着企业一起忽悠。否则无法解释类似青年汽车以及成都市政府属下投资公司向已经臭大街的锤子科技投入巨资的行为。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殚精竭虑,为企业发展大开绿灯,通过土地、收税优惠扶持企业成长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艰难的转型升级中,地方政府急于找到新的增长点,不少地方政府干脆直接下场,通过新建立的投资公司或融资平台直接入股企业。

投资是一项十分专业、风险十分高的金融活动,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有判断项目未来成长的能力。虽然有国家支持的产业政策作为指导,但企业良莠不齐,项目前景十分难以判断,而一旦政府直接参与投资之后,政府的身份变得模糊,行为会被绑架,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往前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鸡飞蛋打。

40年改革开放正好是中国工业化中期,基础设施、普通制造业、重化工业是这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政府的统一规划以及对企业具体的扶持很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和消费。这个时段,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应该相对后撤,更多地放在规划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上来。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反而更直接地通过投资进入企业,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对于这一现象的蔓延,现在到了必须纠正的时候了。(作者为央视财经评论员)

(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