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疫情上市 1个月8次涨停股价增200% “插座一哥”因何而牛?

逆疫情上市 1个月8次涨停股价增200% “插座一哥”因何而牛?
2020年03月28日 20:49 中国经营报

疫情阴霾下,“插座一哥”的表现像刺破乌云的一束强光。

2020年2月6日,公牛集团(以下亦称“公牛”)上市。虽然疫情期间只是进行了网上的仪式,但此后一个月,公牛集团(603195.SH)的股价却暴涨了200%,总市值更是飙升超过千亿元,在创下连续8个涨停后,股价曾一度到达183.23元/股(发行价为71.34元/股)。

为何身处传统产业的小小插座会拥有如此的爆发力,追踪公牛集团近年来的发展,会发现一个资本的身影功不可没。

这就是最近在格力混改,百丽重返资本市场,江小白、良品铺子、Peets咖啡等案例中表现抢眼的高瓴资本。《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因为公牛“不差钱”的背景,高瓴之于公牛,是其近年来引入的唯一一家机构投资者,这更让高瓴的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对于资本来说,在经历了追赶风口,布局赛道以及泡沫化成长的产业周期之后,全球产业正深处一个去泡沫化的重构过程,同时还要拥抱被新兴技术与社会生态(如疫情影响)所带来的数字化变革,资本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所在。

继百丽案例之后,我们希望通过高瓴资本赋能公牛价值成长的案例,获得如下启示:

企业与资本的“勾兑”并不仅仅是“要钱”与“给钱”的关系,不仅仅是股票市场的投融资关系,更重要的是,藉由资本的介入,帮助企业找到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在研发、产品和市场等环节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观念

“走远路” 打造长期价值

2017年12月,高瓴资本作为唯一的机构投资者,以8亿元受让了公牛集团2.235%的股权,成为公牛集团的第四大股东。仅仅两年多时间,高瓴资本在这个投资项目上的浮盈就超过10亿元,而作为公牛集团创始人的阮氏兄弟身家更是暴涨到500亿元。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两者走到了一起,在携手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做了什么?对于更多的正在进行双向选择的企业和资本来说,他们的结合有着怎样的前瞻性和示范意义呢?

高瓴资本合伙人曹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比短期收益更重要的,是长期价值观的选择。高瓴资本专注于长期价值投资,通过研究发现价值,从而创造价值。给社会不断带来力量,把好的资本、好的资源配置给最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帮助他们增加核心竞争力,打造动态护城河。”

曹伟概括了高瓴资本对公牛集团“不可多得”的分析和阐释:“首先,创始人阮立平是一位非常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自1995年创办公牛以来,他带领公牛在这个行业里稳扎稳打,辛勤耕耘,一步一步地打造动态护城河。在公牛的工厂里面随处可见‘高品质才是硬道理’‘意外是可以预防的’等标语,就是这么一种严格谨慎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态度,才让公牛电器成为行业里的龙头老大。”

“其次,创始人的另一个特质是学习能力极强,而且是跨行业的学习能力。公牛借鉴了快消品行业的营销和管理模式,然后将其成功复制到民用电工领域,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大和稳定的分销网络。”

“创始人的格局还非常远大,坚持不赚快钱,更看重企业的长远价值和长期利益。阮立平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慢一点,再慢一点。因为他觉得既然要做一行的话,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事实上,资本向公牛抛出的橄榄枝并不在少数,由于公牛的业务和现金流非常好,也没有融资需求,之前有很多投资机构慕名而来找到公牛希望能够投资,但都没能成功。高瓴资本又是如何俘获企业“芳心”的呢?

在曹伟看来,最后公牛愿意选择高瓴资本成为它的股东,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其长远价值观的认同,这是高瓴资本和公牛集团的合作基础。“一方面是我们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在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上面和企业家有高度共鸣。另一方面是,高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方面也能为公牛带来增值,进而能够打造企业的长期价值。”

2017年底,高瓴资本成为公牛集团唯一的机构投资者。在此之后,公牛开始显示出了它的爆发力:2018年,公牛集团营收达到90.65亿元,净利润达到15.56亿元,远超2017年的营收72.4亿元和净利润12亿元,以及2016年的营收53.66亿元和净利润12.14亿元。

不仅如此,根据公牛集团2019年1~9月经营情况,合理预计公司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在96.8亿~106.9亿元,同比增长6.77%~18.01%;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在23亿~25.4亿元,同比增长37.19%~51.64%。这样的盈利能力,比9成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利润都要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高利润和相对快速的现金流周转中,2020年2月6日,公牛集团上市,引发了市场对公牛未来发展路径的兴趣,“不差钱”的公司选择上市,到底是为什么?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一直强调,企业的护城河实际上是在动态的变化中,其核心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作为一家潜心耕耘的公司,公牛集团也能够将快和慢结合起来,用董事长阮立平的话说就是“走远路”,所以不在乎一时发展的快慢,此间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时间的节奏。所以,对于上市的时点安排,高瓴一直相信并尊重公牛自己的节奏。

实际上,公牛上市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从一家民营企业变成一家公众公司,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讲,上市之后的公牛在品牌声誉、人才结构、现代化管理以及国际化等方面,都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而且,高瓴认为,公牛不会片面追求规模和市占率,而会更关注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加。这不仅仅体现在企业收入和盈利规模上,也体现在管理能力、人才梯队、创新能力建设等综合实力方面。

对于市场上的困惑,公牛公关部负责人则表示,“上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公牛的竞争实力,这种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能获得更多的资金上,还体现在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引进更规范的管理等方面,这能帮助公牛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而能够走得更远。”

管理

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创造

显然,在企业如何走得更远,如何创造长期价值的维度上,投资人只是依靠分析判断赚钱的业务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中国正在从价值发现的时代向价值创造的时代转化。

或者,这正是高瓴的优势所在,从百丽的数字化转型,到公牛的“精益管理”,高瓴在投资领域不断实践着他们的 “哑铃理论”——即哑铃两端连接新经济和传统行业,一端是新经济高速发展,另一端是传统行业数字化升级。哑铃理论的本质和精髓就在于资本力量要在科技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哑铃两端发挥融合创新的作用。

投资机构借助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行业经验,发挥赋能企业创新的杠杆效应,才是双赢的关键。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什么是新经济?高瓴有自己的理解。

高瓴资本表示,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理念才能转化成经济的发展动力,是新的组织业态、组织方式。“例如我们帮助所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家实现精益管理,利用大数据重整产业链,找到最好的效率,把供应链组合起来,使生产、制造跟消费者连接的距离更短,这些全是新经济的重要体现。”

正是这些新经济的理念,给公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成立于1995年的公牛电器(2008年改名为公牛集团),业务主要覆盖在民用电工领域,最早以转换器(“接线板”)单一产品起步,时间长达十数年。由于转换器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当各种竞争对手大打价格战的时候,公牛集团“安全、高端、耐用”的产品定位赢得了市场。

2008年,公牛开始进军墙壁开关插座业务(以下简称“墙开”)。2014年后公司又相继进入了LED照明、数码配件领域,至此形成了两个支柱业务、两个新兴业务的经营格局。

然而,在这个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行业里,来自科技领域的无边界竞争也开始进入市场。2015年,小米首次推出了带有USB插口的插线板,迅速成为网红,小批量发售立即攻陷了年轻人的市场。与此同时,更多的智能家居或智能家电制造商开始瞄准这一领域。

公牛公关部负责人指出,电工行业产品的单价不及家电类产品,但是消费者黏性更高,属于高频次使用产品,所以电工类产品更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场景化的体验。

也正因为单价不高,用户对好产品的涨价并不敏感,生产商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甚至品牌溢价。加上生活品质提升后,80后、90后在智能家居的个性化方面的需求日增,这让更多的竞争对手开始从不同维度介入到这一领域。尤其是近年来,5G、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发展迅速,甚至被视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为一家传统行业出身的公牛集团需要重新在智能家居领域建立自己的品牌定位,同时进一步提升精益管理的效率,从而建立自己的“动态护城河”,打造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

为了助力公牛充分应对竞争,高瓴的精益管理团队开发出了多种提升效率的数字工具,帮助被投公司公牛的“大脑”全面升级,赋能的结果就是让公牛内部降本增效提速,轻装上阵。

高瓴的精益管理团队进入公牛集团,起初是在营销、制造和研发端进行精益转换的尝试。

首先,在营销端,高瓴建议公牛导入了VOC(客户声音)、PSP(课题解决)、市场细分、价值销售等营销工具,以更好地梳理流程和机会识别,帮助一线销售人员了解市场,制定细化到每个大区、县市或乡镇的市场策略。

其次,在制造端,在“墙开”和转换器两个核心业务部门实施现场改善,品质提升平均30%以上,效率提升20%以上,节省的人力可以进入车间,增加新业务的产量,整个精益降本收益在0.9亿元左右。同时,转换器的返修率从15%降到1%~2%,可折算为隐性收益。

在研发端,主要是抓爆款、降成本,导入BPD(爆款设计工具),识别降本机会1.5亿元。2019年大概收益有2200万元。例如,公牛原有一款核心产品,冗余功能很多,但增量价值不多,经过精益改善后,仅这一款产品就可以节约千万元级别的费用。

公牛集团认同了高瓴的方法论,从最高层的“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开始导入完整体系。2018年8~12月,高瓴协助公牛集团8个事业部完成“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并从2019年开始月度点检。

战略规划方面,公牛管理层在综合评估后,也引入了高瓴的部分建议,明晰了业务定位,了解了市场(细分、容量、复合增长)、客群、竞争对手等信息,圈定了需要发力突击的目标市场,制定了各自的打法套路,量化了1~3年目标,明确了需要建立的核心能力。

在核心能力项下,开始列出关键流程,运用VSM(价值流程图)工具梳理,找出了各流程中的改善项“爆炸点”,完成了工具匹配,并输出了行动计划,目前以改善周的形式实施中。

2019年,公牛集团在“财务(预算)目标-运营目标-战略突破性目标”3个维度,运用工具及系统,全面构建能力并达成目标。

来自招股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公牛集团的ROE(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42.5%,如果将ROE拆开来看,公牛集团在保持23.27%的高净利润率的同时,总资产周转率也达到了1.23次。

对此,券商的研报分析指出,“公牛集团的ROE数据在A股市场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而1.23次的总资产周转率更是表明公牛集团所做的生意不仅很赚钱,而且产品从生产到卖出的周期也非常短。”

这正是企业家与投资人完美配合协同的结果。

高瓴资本张磊

重构

消费行业价值链的重构

公牛在资本赋能下的成长样本恰恰代表了传统消费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价值链重构的机会。

高瓴消费投资团队研究发现,大消费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其实已经开始了,但目前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阶段”。行业中的一些代表性领军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而也引领整个行业开始逐渐重视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战略。

其中一个重要的升级方向,就是应该要思考如何结合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消费行业的整个价值链进行重构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全链条效率。

事实上,这也直接影响了高瓴的投资逻辑及投资路线。

公开资料显示,自创立之初,高瓴资本走的就是全阶段、全周期、全天候的投资策略,覆盖从早期到成长期,从私募股权到上市公司投资的各个阶段。对于大消费领域也是一样,各个阶段的公司都会投,既有成长期公司也有成熟期的公司。

在早期阶段,高瓴更多是看这家公司有哪些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的服务,以及这些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哪些新需求。或者是从供给侧创造了哪些新需求,以及对原有需求的一种高效提升和迭代。

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里面,高瓴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核心力,用高瓴的话来说叫做“动态护城河”,以及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有没有可以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来进一步创新提升的空间。

不过,要在企业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实现打造“动态护城河”的目标,也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和挑战。

在曹伟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传统企业对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比较陌生,需要一个学习和试错的阶段。另外一点是,传统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在对原有价值链做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时候,可能会对它现有的作业模式、管理习惯、管理体系造成一些‘摩擦’,所以需要一个重新梳理和适应的过程。”

“挑战的另一方面就是人才,很多传统企业之前不具备数字化方面的人才,因此需要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升级自身的人才结构。现在人才市场上言必谈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这些技术如何应用到企业层面,就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要具备业务视角,又要具备技术视角,才能把新技术和公司业务有机结合起来。”

而公牛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也透露了应对类似挑战的措施,即公司要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同时将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形成良好的内部竞争机制。

观察

头部机构的吸引力

疫情之下,现金流紧张的企业正在迎来新的融资机会。伴随国内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进入宽松周期,这些企业可以选择的不仅仅是资金,同时还可能借助头部资本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高瓴资本+公牛似乎正在实践这样的成功案例。实际上,回顾高瓴投资过的项目,他们曾帮助百丽的数字化转型,为百济神州引入全球医药巨头的战略合作等,都获得了不错效果。

比如,最近颇为惹眼的良品铺子。3月13日,良品铺子迎来了自上市以来的第15个涨停板,截至收盘,其市值已突破260亿元,上涨5.92%,报收于65.09元/股。而这一价格与良品铺子11.90元/股的发行价相比,已累计上涨了446.97%,令参投良品铺子的高瓴资本,在半个月内合计浮盈逾22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的修订规则》后,目前已有14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总额高达22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有再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居多,其中包括4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5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同时,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研报认为,再融资新规落地,定增将进入黄金时代,有利于A股后市,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松绑。其中受益行业集中在中小板、创业板,集中在TMT、医药、部分中游制造(机械设备、电气设备) 。

对中小创企业来说,定增是补充流动资金和外延并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发行限制的放宽可提高企业参与定增的积极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对流动性紧张、研发投入高的科技企业和转型期的传统行业企业有望发挥及时雨的作用,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然而,定增并非没有门槛,反而是颇具挑战。作为一级半市场,其考验的是投资机构“主动管理和投研能力”。此外,当项目周期变短以后,内部人员的储备、项目的储备包括参与项目的策略是否准备完善也十分重要。看定增项目并不只是单纯报价,更要观察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机会,把定增当作股票市场投资策略的一部分,这也恰恰是头部资本的优势所在。

高瓴资本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私募管理基金之一,目前资金管理规模超过650亿美元,曾投出了腾讯、京东、美团、百度、滴滴、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等一大批著名企业。

2月24日,高瓴资本宣布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100亿元,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同样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重点覆盖的领域之一。

实际上,在参与定增之外,高瓴资本还逆市增持多家上市公司股份。联交所资料显示,3月6日,高瓴资本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增持微创医疗4773.4万股,当天微创医疗逆市上涨27.52%。

从定增、混改,再到大宗交易,高瓴资本似乎在探索一种国内少见的全天候、全阶段、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长期投资模式。

高瓴资本张磊

文/屈丽丽 编辑/张辉 黄玉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