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中国14亿人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是下一个世界级的故事丨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

黄益平:中国14亿人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是下一个世界级的故事丨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
2020年11月24日 14:21 中国经营报

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世界格局正在加速演变,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党中央适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商业银行而言既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当前银行业盈利放缓,资产质量承压,资本补充压力上升,金融风险挑战加大……后疫情时代银行如何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成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重要课题。

2020年11月23日~27日,由《中国经营报》与中经未来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将在北京举行。作为年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1月24日举行的“2020卓越竞争力银行峰会”以“使命与担当”为主题,邀请监管部门领导、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高管、权威专家等汇聚一堂,研判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分析新格局下银行的机遇和挑战,寻求经济双循环中商业银行的使命与对策。

主题演讲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如何兼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我觉得从大的方向来说,我们所有的政策将来要把重点越来越多的看到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大循环其实讲的是支持我们国内需求,中国14亿人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我是非常看好,我觉得这是将来下一个世界级的故事。当然这其中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来支持消费者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收入,甚至通过城市化这样一些举措支持我们消费更快地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支持创新。支持创新当中各位金融部门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突出。尤其我们的金融体系,过去是擅长于支持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怎么支持创新驱动型的增长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巨大的挑战。所以,银行要转型,资本市场要发展,包括我们现在的数字金融需要有更长足的发展。这是国内金融体系的转型。

对外来说,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开放,而且好消息是决策部门确实没有停下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步伐。但是,金融开放虽然能带来很多很多的好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或者不稳定性会提高。怎么样面对这样的一些不确定性,我觉得政府也需要做一些预案,以保证金融开放能稳定地持续,支持我们国内的经济增长,更好的通过“双循环”实现持续增长,实现资本现代化的目标。

科技赋能与跨界合作 创造商业银行新价值

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刘彦雷: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个对我们商业银行特别有指导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的时候,我们的数字产业增加值达到了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达到了28.8万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字经济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优势。

立足跨境 顺势而生

寻找商业银行服务新突破

恒生中国副行长兼环球银行业务主管祝瑾:

数字化和全渠道服务在疫情当中给大家带来的感受可能非常明显。其实中国在过往的数字化建设当中的投入,在疫情当中凸显出了优势。在疫情期间,金融科技也让大家体验到很多无接触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应该说,即使没有疫情,数字化也一定是银行业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只不过疫情的暴发使它的进程走得越来越快了。

目前,中国的经济、复工复产有序进行,金融体系在疫情当中抗疫的能力,以及柔韧性体现得非常明显。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人民币的资产会越来越有吸引力。我们也大胆地假设,疫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甚至国际货币体系的变更可能是一个窗口期。

今年6月份,易纲行长提出来,今年因为疫情整个金融体系要为企业让利,当时提出的目标是1.5万亿。11月18号,中银协的潘伟光会长提到,截至10月,整个金融体系向企业让利已经达到了1.25万亿。这个数字其实已经非常高了,对银行来说其实压力是挺大的,因为疫情对我们也有影响。但是我们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全局角度看待行业的长远发展,只有我们不停地支持跟辅助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发展的活水才能反过来浇灌金融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加大力度去支持实体经济,其实是让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当中产生了一个共生共融的良性循环。

圆桌对话

后疫情时代银行数字化转型之道

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付兵涛: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两个方面凸显银行转型的紧迫性,第一个是数字化产品的丰富程度。疫情之前,实际上银行都在数字化,但是数字化的主要趋势还是线下产品的线上化。但是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发现,首先是迁移的步伐太慢,其次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线下产品线上化,而是整个业务的办理模式,包括无接触服务,这个需求不是传统的线下产品和线上迁移能够满足的。

第二个,疫情发生之后对于我们整个传统的商业银行也有自身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组织、业务、流程,甚至到文化,跟数字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传统银行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变原来的传统思维,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必须把互联网的基因深植到银行的上上下下、各层级、各部门。全行所有的员工,从决策层到最基层网点的前台人员必须有这个意识,不管是提出产品研发的思路,还是需要营销一个客户,首先要具备从数据出发,如果数据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再考虑其他的途径。

中信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施小纯:

银行现在在触达客户的方式跟方法方面需要迫切的进行数字化的能力提升。传统的方式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行商的方式,需要客户经理去找到客户、拜访客户、跟客户沟通、介绍产品、介绍信贷方案。但是在疫情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怎么样让服务触达到客户?以前大家经常讲的行商跟坐商的区别,以前说大家不要坐在银行里面要出去找客户,主动营销,不要坐在银行里面等着客户上门找。但是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可能要把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我怎么把原来的行商模式改成坐商模式?这就提出来我们需要更好的融合现在的平台经济、流量经济,通过我们跟场景金融的结合将金融的信贷服务精准的对实体经济进行滴灌,通过数字化的平台获得批量的线上获客、线上服务客户的能力。

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副总经理药明:

银行的中后台数字化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真正能够为前端渠道、平台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的基础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之中,首先银行要在一些基础能力方面进行相应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进行数字化转型大数据的运用能力和治理能力,如果这块工作做不到位的话,前端预想的一些服务模式、管理流程、风控的机制实际上都是做不到位的。类似这种基础性的工作是我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首当其冲要花大力气去进行规划、定位和实施的内容。

广东南粤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王珏:

数字化转型对于银行而言是一种战术,战术就应该服务于战略。我认为数字化转型其实更多要明确银行的战略是什么,银行的特色是什么,如何用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战术去把它实现,而且是坚定的实现。

对于中小农商行而言,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疫情的变化,确实在坚守初心和战略打法上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我们不能为了谈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围绕服务战略的实施和落地。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

疫情对于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只是外部的一个催化剂,事实上商业银行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内在驱动和外部压力。

从行业自身角度来讲,我们不仅有同业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于外部的,比如说像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你不去推动数字化转型,可能会面临来自于互联网公司的降维打击,来自于金融科技手段使传统的金融服务边缘化的打击。所以,你不转型,可能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新网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徐轲:

5G的应用可能会带来行业,包括金融行业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这次疫情确实是加速,是个助推器,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大行来讲,最大的瓶颈可能在于机制,它的容错机制、风险快速迭代的机制,包括它的敏捷开放的机制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它不像小机构、新机构,可以很快的进行风险迭代。国有银行做数字普惠其实去搭建生态比亲力亲为可能更有效率。

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

中国“道法术器势”这个“势”说的就是内部、外部的条件,上上下下的共识。我感觉原来已经有了这种“势”,疫情在这种“势”之上,又推了一把力,使得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势不可挡。

传统银行业在基因、组织架构、文化各方面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去转型就面临很多困难,总结为四个方面:谋局之难、破局之难、布局之难、控局之难。

内生式+自驱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

营口银行监事长林德安: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目前看第一是要把新技术应用在具体的中小企业服务当中去。特别是数据的问题,国家的数据要开放,向中小银行开放,实际有些平台数据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原则让中小企业获得。

第二个问题还是要调整政策,让中小银行有主动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包括监管政策,对中小银行要有特殊的监管政策。

再一个是国家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做金融服务的要给特殊的政策。现在政府的贴息直接给到了中小企业,实际上浪费还是挺大的,国家的补贴应该给银行,让银行降低整体的价格,这样有了技术的支持能够迅速的解决,加上我们中小企业天生的对当地的了解,再加上各种政策的支持,这是解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一个很好的道路。

蓝海银行副行长王业方:

在某些领域,银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能力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提升,服务能力会越来越强。

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行本身要做好风险定价或者风险管理问题。银行如果要服务小微企业必须做好风控,如果做不好风控解决不了小微服务能力的问题。但是做好了风控,社会要有一些包容,包括定价等等。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济南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王永升:

对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要提高不良率的容忍度。

从银行内部来讲,我们银行搞了尽职免责机制,客户经理尽到责任了,有效的规避了道德风险,你是免责的,鼓励大家去敢于放贷款,勇于放贷款。现在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客户经理不敢放贷,因为现在责任追究太重了,我们要打破客户经理的顾虑,层层追责,把这个顾虑打消,大家就勇于做业务了。

星展银行(中国)董事总经理、中小企业银行业务部主管王伟强:

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外资银行面对的是效率的问题。因为小微企业的放款,单笔金额比较小,但是数量比较多。我们也是利用一些数字化的工具来进行交易。

唐山银行行长助理方晓军:

对于中小银行在中小微贷款领域的优势和劣势问题,是大银行跟中小银行的定位会不一样,客户会不一样。像作为区域银行,优势是譬如与政府,与当地的关系比较密切,会获得更广泛,更精准的信息,对一些客户的把握会跟大行不一样。大行的特点是规模大,资本实力雄厚,资金成本低。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主要是属于地方法人银行,决策链条比较短,决策机制比较灵活,会因地制宜,会做一些适合快速的,便捷服务的政策。

洋钱罐机构合作副总裁洪悠悠:

中小微企业融资确实比较困难,因为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抵押物,相对而言银行很难给它放款。线上数据化的手段可以实现一些线上的放贷,但是最难的地方在于中小企业不是千篇一律,不像个人消费信贷,我们细分几个风控模型之后能够实现标准化,所以很快的能够起到规模化的效应。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讲,各行各业的差异非常大,甚至在同一行业里各个企业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所以作为科技公司来讲,对于中小微企业可能还是要沉下心来做差异化、细分化的研究,针对不同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它能够线上经营的情况来提供这种融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