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市场化处置机制正逐步建立

债券违约市场化处置机制正逐步建立
2020年11月20日 18:1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晓迪 北京报道

2020年四季度,信用债市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华晨集团、紫光集团及永城煤电信用债相继发生违约,引发了信用债市场的大地震,部分行业、地区债券随之急跌。

为应对企业债风险及违约处置,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作出回应,将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其中,发改委方面提出,要建立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针对个别苗头性风险隐患,密切关注相关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督促制定化解方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11月18日,大公国际党委副书记、总裁应海峰在“双循环格局下实体经济发展与债券评级论坛”上指出,债券市场上的违约将常态化,不过,违约率会下降。应海峰还称,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将呈现量价回归、增幅收窄、利率胶着等特点。

违约常态化VS违约率减低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4年开始,中国债券市场打破刚兑,债券违约加速,2018年到2019年达到违约高峰,2020年前三季度,债券市场违约债券96只,新增违约发行人18家,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违约率呈下降趋势。

应海峰分析,2020年违约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前几年的违约使得大量低等级债发行难度越来越高;另外一个原因是2020年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刺激手段和保护手段,主要融资渠道全面发力,企业融资环境明显好转。

应海峰认为,债券违约规模随着整个债券市场的扩容,相对增加是合理的,但预计整体违约率会下降。首先,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将恢复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实质违约率将下降;其次,因为2020年特殊的疫情环境,全球央行都释放了超额流动性,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应海峰表示,债券违约常态化后,更为积极的是,违约处置更加法治化和市场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