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硬少软”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攻克的难题

“缺硬少软”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攻克的难题
2021年10月16日 02:04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郭少丹 北京报道

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全球车企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重地。变革浪潮进行时,有机遇也有挑战。

目前,“缺芯”之痛叠加自动驾驶如何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影响着行业前进的步伐。

针对行业芯片短缺问题,汽车企业如何应对?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应用如何推进?一汽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兼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李丹近日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

芯片是汽车行业硬件里最艰难的一道关卡

《中国经营报》:芯片是汽车智能网联的重要载体,怎么看待目前行业存在的芯片问题?

李丹:所有车企从去年底到现在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有些企业甚至停产,这是客观事实。汽车上使用的芯片90%依靠国外,国产芯片份额不到10%,还是比较低端和简单的芯片。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

天灾是因为疫情、地震等因素影响了国外芯片产地的开工效率,人祸是我们本地这些年对车规级芯片关注比较少,尤其是高制程的芯片没有太多的投入,即使有投入,但人、资金比较分散,没有产生明显效果。

中国汽车工业“缺硬少软”,其中“硬”主要是指芯片。芯片是汽车行业硬件里最艰难的一道关卡,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缓解。

不光是芯片生产,芯片设计本身需要较多的工业软件,这些软件我们也比较匮乏。“缺硬少软”,软件操作系统再加上芯片的开发供给链,这些东西我们都缺。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可能是这些年来我们的积累不够,决心下得不够大。

不过,针对这些问题,行业正在发生变化。政府正在积极支持芯片发展,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资金,从设计、晶圆,到光刻机、光刻胶、封装测试等各个链条都在强化。耐住寂寞,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经营报》:针对芯片问题,一汽有什么解决措施?

李丹:一汽集团针对芯片问题规划了三步走。

第一步是为了保证生存,想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去寻找芯片资源。找朋友,找关系,但是我们不会去“黑市场”。现在芯片行业无序竞争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核心的芯片企业有上万个代理厂,代理厂有的囤货,有的卖高价导致芯片价格猛涨。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让整个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目前只能多花点钱高价购买芯片。

第二步是换芯。有些芯片紧张,但有和它类似的芯片,通过相关实验验证,我们就可以在短期内更换。要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

第三步是制芯。当然不是自己制芯,进入芯片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们利用对汽车更了解的特点来支持芯片行业,尤其是车规级芯片的开发和使用。

在芯片行业,我们会进行投资或者战略合作。汽车行业和芯片公司的深度结合,是未来的趋势。下一步我们会提出芯片定制的需求。现在国际上很多芯片是通用的,通用芯片相当于一把万用钥匙,但是我们不需要开这么多锁,我们会进行定制,购买专用芯片。

《中国经营报》:除芯片以外,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还有哪些是非常需要攻克的难关?

李丹:“缺硬少软”,“软”是指整车操作系统。汽车智能网联化需要操作系统,目前国内有一些“功能车”操作系统,但这些相对比较简单,未来如果整车变成大的“智慧终端”,这些操作系统是无法配套的。

目前,有一些企业把安卓进行深度定制或者彻底改变用在整车上,也有些企业在努力做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但国内还没有能一统江湖的武林盟主,行业、政府在努力推进这件事情。

在特定场景中商用车有机会最先实现自动驾驶

《中国经营报》:业内普遍认为商用车领域是最先能够实现无人驾驶落地的领域。对此怎么看?

李丹:做自动驾驶开发关键要靠场景,商用车有特定的场景,比如L3、L4在港口和封闭的空间里,包括工地、矿山、码头等地方,商用车是有机会的,并且现在很多商用车都跑高速,高速的场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经常会有交通事故,如果把智能化这部分加进去,会缓解很多驾驶员的压力,安全性肯定会提升。

但是商用车的成本比较高,车主愿不愿意花几万块钱把自动驾驶功能加进去,这是一个问题。从场景来讲,商用车是赚钱工具,是生产资料,物流公司、矿山企业、码头等有可能会支持。

《中国经营报》:一汽在智能网联领域是怎么规划的?

李丹:智能网联化是汽车发展的目标,可以让用户体验更好,产品更安全,碳排放更低,城市发展更有序。一汽所有车型都考虑了智能化,包括智能控制、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智能座舱等,主要是为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对美好出行的向往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现在所有的车型都可以有L2以下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L3我们也做了开发,红旗在产品和技术上都已经成熟,由于准入法规尚未发布,相关产品还没有投放市场。

我们在EV车和智能小巴上做了很多L4示范运营,比如,长春政府专门设立了示范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可以进行自动驾驶示范运行。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开放示范的道路里程达到100公里,投入上百辆车。除此之外,还在湄洲岛、无锡、南京、海南等多地部署了自动驾驶的示范运营。

L3技术是成熟的,就看法规什么时候允许市场准入。L3的准入要求比L2高级驾驶辅助高很多,不仅是迭代、计算能力,更多的是对硬件和冗余的要求。冗余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如果一条线断了,某个功能就会停止运行,那当自动驾驶时怎么办?就很危险。但红旗还有另一条线可以保障功能正常,制动、电源等全是双份冗余。市场上很多号称高级自动驾驶的车型没有这样的冗余设计,这是在打擦边球,但红旗不会这么做,这是对产品技术、对生命的敬畏。

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需要生态合作

《中国经营报》:一汽和很多智能网联领域的头部企业和整车企业进行了合作,相对于单打独斗,合作模式能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李丹:没有一个企业单打独斗能把智能网联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一定是进行全方位生态合作,这是趋势。一汽在国内外有很多生态合作伙伴,包括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比如针对新基建、车路云协同的合作。我们希望未来能减少汽车产品的成本投入,增加路端的投入,比如云计算再加上V2I交通设施,可以增加相关的功能,做到智慧城市、智慧道路、智慧交通,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经营报》:软件定义汽车是业内共识,国内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赛道上做的工作,你怎么看?

李丹:在软件定义汽车方面,中国车企更超前一些,比如红旗全系产品都能做到OTA。在软件定义汽车赛道上,中国企业会具备一定优势,相比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产品在智能网联方面比较滞后。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和国内企业竞争。

《中国经营报》: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过程中,对保障信息和数据安全有什么建议?

李丹:在信息传递和存储过程,一定要有相关的标准、密钥等必要监管措施。企业做事,政府监管,双方一定要找到平衡点,信息管控要把握好度。数据是产生智能的粮食,管控太严,需要的数据企业得不到,产品的智能化进程会受阻,但如果所有的数据都被企业拿去,并被滥用,对用户是一种伤害。这方面,一汽能做到,首先是自律,保证信息安全,不会随便泄露;另外如果政府有相关要求,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配合,但也希望政府在加严和出台管控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以及相关研发部门对数据的需求。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产生,产品的智能化迭代速率会降低,没有信息就没有智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