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蝶变”三年考

长三角一体化“蝶变”三年考
2021年11月27日 02:2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上海报道

作为江苏省苏州市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到处“飞来飞去”是张吉(化名)工作和生活的常态。

“苏州市虽然经济很发达,但一直没有建造独立机场,所以出差一般会选择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为了避免误机,经常需要最少提前三小时出门,赶早班机甚至要在前一天晚上先到上海。”不过,随着长三角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持续加速推进,张吉的烦恼很快便将迎刃而解,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将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

越来越多的“先试先行”和制度创新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不断探索、实践。《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19年,横跨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和嘉兴市嘉善县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式成立,两年来共推出了73项制度创新成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认为,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统筹布局融合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率显著提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示范区先行先试

11月11日,来自雅珂迪包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法国籍人才万桑及其妻子、女儿成功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及随员证。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张以家庭为单位跨区域申办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大招引海外人才力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措施。在苏州市吴江区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海外人才符合申请条件便可申办“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持证人员可享受医疗保障、购房政策、子女教育、职业资职、职业发展、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市政服务和驾驶证件等9项权益。

时间拨回至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式成立,范围包括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两区一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同时,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和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先行启动区,总面积约660平方公里。

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在目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赋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省级权限的做法此前是没有过的,这表明两省一市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高度重视,这对于推进和落实后续的规划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两年多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环保、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等一体化重点领域,已经推出了73项制度创新成果,不少制度经验已经推广到了长三角其他区域乃至全国。

与此同时,制度创新也推动更多项目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加速落地。10月16日,在号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的水乡客厅等多个重大项目同时开工。

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负责人介绍,通过编制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方案、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组建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同股同权的长新公司,做实了跨省域共投共建机制;成立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实现了“一个平台管实施”;制订水乡客厅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实现了“一套标准管品质”;在土地管理、项目投资、财税分享、社会治理等方面深化更为丰富的制度创新应用场景,探索出了“一体化制度管治理”。

陈耀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核心载体,而水乡客厅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的核心。因此,水乡客厅要在高起点和高标准建设的同时,更要“先行一步”为长三角一体化探索积累更多新的、可复制的经验。

交通一体化再提速

10月13日,上海机场集团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苏州市繁华的商业区——金鸡湖畔天幕街区建设一座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

“跨城赶机的旅客往往赶早不赶晚,正是因为值机、托运和安检等手续流程所需时间不可控。”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表示,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投入使用后,旅客可以提前办理值机、行李预安检、行李托运等业务,在抵达上海机场后无需提取行李,就能通过快速通道到达登机口。

除了尝试推行机场异地城市航站楼模式,长三角拟打造的“世界级机场群”也在悄然加速。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南京禄口机场将在2022年建成T1航站楼南指廊,三期工程则将在2024年开工建设。此外,备受瞩目的南通新机场也计划于2023年开工建设。

“十四五”期间,上海在提升上海航空枢纽服务能级方面,将推进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新建浦东机场T3航站楼。据介绍,浦东机场T3航站楼规划面积119万平方米,设计保障能力5000万人次;同时将建设103万平方米的交通中心,可与航站楼实现“零换乘”。

另外,“轨道上的长三角”也在加速布局、快速落地。随着商合杭高铁合湖段、沪苏通铁路和盐通高铁等多条高铁线路建成运营,2020年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建铁路开通项目最多的一年,也是高铁开通总里程最长的一年,全年累计投产新线逾1200公里。

今年6月份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规划建设项目63项,其中干线铁路24项,城际铁路9项,市域(郊)铁路30项,总投资达1.36万亿元。

“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前述《规划》明确,要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1小时都市圈”扩容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在于‘通’,也就是基础设施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使这一区域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同城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表示,在此基础上,实现由城市内生型个体成长、都市圈协同发展再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10月底,杭台高铁进行了最高测试速度等级提速试验,试验列车顺利跑出时速385公里的试验目标速度值。作为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距年底开通已仅剩不到40天。

据了解,杭台高铁建成后将形成一条沟通杭州都市区与浙江沿海城市群的快捷通道,使台州市到杭州市的铁路出行时间缩短1个小时左右,这也意味着浙江省“1小时都市圈”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上述《规划》也指出,“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相邻大城市间,以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与周边城市,要形成一到一个半小时城际交通圈。在市域(郊)铁路方面,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宁波都市圈要形成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通勤交通圈。

由高速公路时代进入高铁动车时代,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日益拉近,“同城化”效益也日益凸显。除了高铁,跨城轻轨和地铁也是拓展重构城市布局空间结构的一大利器。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据当地媒体报道,11月10日,南京至马鞍山市域(郊)铁路(南京段)(简称“宁马城际”)、南京至滁州市域(郊)铁路(南京段)(简称“宁滁城际”)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而在同一天,连接南京与扬州市句容市的宁句城际已开启“跑图”模式,这也标志着宁句城际进入了试运营前的冲刺阶段。

此外,《南京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计划》显示,宁马城际(南京段)轨道交通工程计划于今年12月份“推进前期工程,开展工程施工”的目标有望实现。

在何建华看来,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例如,能够避免城市出现拥挤效应,解决城市病;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产业共振,实现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承载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提高国际竞争力。

“都市圈建设是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也认为,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建设空间协同的都市圈,能够有效缓解核心城市自身发展约束,增强核心城市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