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研究部署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研究部署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2022年05月25日 21:3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吴婧 上海报道

银行“宽信用”或将全面发力。

2022年5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分析研究信贷形势,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信贷工作。

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认为,区别于往次会议多在下半年信贷投放淡季,本次会议5月召开,体现当前信贷的复杂形势。在4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背景下,同日两场会议充分反映货币当局对稳信用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位券商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虽然会议强调加大贷款投放力度,背后反映的或是当前宽信用的阻碍之大,预计5月社融信贷依旧不乐观。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

会议指出,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近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肖斐斐认为,梳理比较2018年来人民银行组织的5次货币信贷形势座谈会内容来看,此次座谈会的会议规格更高,此次会议由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召开,过往均为央行单独组织,且两部委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均有参加。另外,此次会议的参会机构更广。24家主要金融机构为历次会议最多,预计包括3家政策行、6大行、12家国股行和3家大型城商行。

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的召开,表明了稳信贷的紧迫性;参会机构数量创近年来之最,突显了稳信贷的决心和任务艰巨。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宏观经济分析师张一平认为,从信用端来看,受信贷需求不振的影响,“宽货币”向“宽信用”传递遇阻,四月信贷总量持续低迷。尽管LPR调降与国务院“33条”试图激发信贷需求,但在企业盈利前景不定、居民就业收入增加受阻的当下,市场预期“宽信用”缺乏市场内生动力,难以兑现。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明确提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补短板、跨周期调节的作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发力、多作贡献,股份制银行要充分挖掘潜力,大型城商行要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各主要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调动行内各方面力量,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强化政策传导。

在张一平看来,会议明确不同类型银行分工任务、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全力以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预示监管当局正引导银行“宽信用”全面发力。

肖斐斐认为,通过票据市场,可观察此次形势分析会带来的短期效果,5月24日,3个月期限国股银票转贴利率由上一日的1.12%迅速下行至0.13%。此外,5月政府债券发行明显上量,截至5月24日,万德数据口径政府债券当月净发行量已达1.1万亿元左右(2021年5月净增量为6700亿元)。总体而言,供给政策先行引导下,预计5月社融存量增速有望企稳回暖,后续信贷需求的渐次修复有待于防疫效果和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

强化重点领域支持

会议强调,金融系统要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围绕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肖斐斐认为,商业银行在下阶段信贷投放方面或更多享有激励相容和决策自主,这也有益于银行更好在扩量与风控、收益与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决策。

会议提出,要落实政策要求,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增长,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要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放款进度。

在赵伟看来,扩增量重点支持的领域,与近期国常会等基本一致,包括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重点领域,及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等薄弱环节;而稳存量可能重点指向城投平台、房地产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人民银行召开的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电视会议中提到,人民银行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担负起金融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任。

华金证券分析师崔晓雁认为,考虑到2021年11月央行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信用贷款提供40%的本金支持;2022年1月央行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支农支小再贷款合并,共同使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4000亿额度。若按额度4000亿、本金支持40%为基数,增加一倍后,额度可达8000亿、本金支持80%。随着本金支持比例的扩大,普惠小微的风险将主要由央行承担,有助于商业银行投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动力。

稳信贷只有“水”还不够,还需要“面”。赵伟认为,积极挖掘新项目、主动释放需求是关键。当前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现象突出,一方面是需求不足、银行缺少新项目,另一方面,部分领域信用风险上升导致银行放贷谨慎。除了持续降成本激发需求外,积极挖新项目储备、促消费、稳地产等需求措施已在路上。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