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幻电影,需要包容和时间

中国的科幻电影,需要包容和时间
2022年08月09日 09:48 中国经营报

文/荀诗林

上映10天,《独行月球》总票房破20亿元。

6月24日上映的《人生大事》带着电影市场回暖,如今“沈马”组合的《独行月球》则将市场引爆。根据灯塔专业数据,截至8月7日20点55分,《独行月球》票房突破20亿元大关,累计观影人数超过4795.2万人次。据此计算,《独行月球》已成为中国影史第27部票房超过20亿元的电影。

与之相对的是,被打上“科幻喜剧”标签的《独行月球》的豆瓣评分却一直在下滑,从开分的7.3分降至目前的6.8分。类似的是,另一部华语科幻电影《明日战记》上映3天票房超过2亿元,号称“第一部华语机甲爽片”,但在豆瓣的评分也只有6.5分。

卖座却不叫好,国产科幻电影到底差在哪儿?

科幻电影的内核

“我觉得卖座不叫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个人对于科幻电影的定义不同。”

电影电视学在读博士张宁(化名)表示,评价科幻电影是否优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是否符合所谓的科学逻辑,还包括编剧的想象力等诸多方面。观众认为的好坏其实往往同制作团队本身的意见是不同的,观众的意见更多影响的是市场。”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影评人Yise也赞同上述观点。她认为,目前国内观众对于科幻片的理解主要还停留在视觉效果上。没有较强的视觉效果支撑,观众不会买单。“其实很多观众对科幻的理解也是有高有低。当然,这也是因为(电影)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独行月球》主创团队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独行月球》是一部大体量特效片,全片特效镜头近2000个,占全部镜头的95%以上。

“但是,特效多就算是科幻电影吗?”Yise认为,科幻电影虽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也要符合一定的科学逻辑。

她举例表示,有些所谓科幻电影,设定是机甲时代,但为了迎合观众喜好,打架时却掏出双节棍。“请问隔着老远呢,双节棍要打谁呢?但没办法,有的观众似乎就是喜欢。就算是《变形金刚》,擎天柱也都是用枪炮的,只有近身的时候才用能量刃。”

Yise表示,以这次的《独行月球》来看,包括空间站的设置、阿波罗18号返回舱情节设计等科幻场景的呈现是不错的。“但很多地方还是经不起推敲,比如独孤月被爆炸冲击之后,宇航服毫发无损。当然,你可以说因为这是喜剧,所以编剧选择这样处理了。那么,喜剧和科幻到底能不能共存呢?”

值得注意的是,《独行月球》专门邀请了科学顾问,其中包括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民营火箭型号规模化商业发射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家公司研制出的小型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曾于北京时间2021年12月7日成功发射升空,谷神星一号(遥三)·星光益彩号运载火箭也在8月9日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被问及作为科学顾问为电影提供哪些科学支持时,星河动力方面表示,他们主要负责提供火箭发射的专业术语以及相关中英文标准翻译资料,帮助确认部分情节的科学合理性,为电影提供无偿科学支持。

基于此,张宁提到,电影行业的工业“流水线”在不断成熟,在此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将得到提高,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她说:“实际上,有些电影题材咱们一直没办法做好,比如科幻,比如惊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尝试也比较少。”

她认为,科幻电影的编剧要具有想象力,但是“具有想象力不等同于信口胡来”。“这需要编剧及相关创作人员本身多少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社会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进行合理推导,最终完成创作。现在,这种科学顾问的合作形式其实还可以更加紧密。”

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有时候,观众对于中国电影过于苛刻。”

从自身的感受看来,Yise认为,如果说国外的观众有时候不懂中国电影,可以说是因为“文化理解上的差异”,但是国内观众有时对于中国电影就有些“要求过高”。

在豆瓣《明日战记》下面的评价中,一条评论获得大量影迷点赞:“不提及‘第一部华语机甲爽片’,疯狂扣剧情。不提及‘电影6000万美元投资在好莱坞只是中等投资’,而直接对标好莱坞上亿美元投资电影。不提及‘学习人家好莱坞优秀的地方’,学习了就说人家是所谓的‘缝合怪’。现在的豆瓣部分用户有些时候对国产片的要求之高,高到令人咂舌。拿着半桶水知识摇头晃脑地指点江山,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Yise表示,其实不仅是如今这两部电影,国内不少电影经常都是“叫座不叫好”或者“叫好不叫座”。豆瓣2021年度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是《雄狮少年》,达到8.3分,但是票房仅有2.5亿元。相对来说,同年的《你好,李焕英》豆瓣评分为7.7分,但最终票房却斩获54.13亿元。

Yise说:“确实,票房这种东西很玄乎,要考虑到题材、排片等各种因素,但是差距如此悬殊,也能说明国内影迷的一些现状。”

Yise认为,首先国内的观众需要给中国的科幻电影一些更加积极正面的反馈。“尤其是在刚起步阶段,如果真的爱,希望看到更好的影片,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

投资人辛其(化名)则表示,打造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需要大笔资金。“但对于很多投资人和机构来说,投资科幻电影风险有点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复仇者联盟3》总投资接近10亿美元,《正义联盟》制作成本超3亿美元,《蜘蛛侠3》总投资超3亿美元。而根据北京文化在2017年发布的公告,《流浪地球》总投资额不超过1.08亿元人民币。

辛其解释说:“其实特效的各种技术并不需要多顶尖,绝大多数(技术)国内都可以实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投资人来说,如果投了很大的金额,想要不赔,很难。”

他表示,好莱坞科幻大片收割的是全球观众,如果只看北美票房,也是在亏钱。“这种情况下,想要投资人为爱发电,挺难。毕竟好莱坞这种工业化体系已经很完善了,这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达到的,我们也需要时间。”

辛其还提到,科幻大作的制作周期比较长,而喜剧片、爱情片之类的电影成本相对较低,制作周期短,受众广,所以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也相对较多。

在科学性这一点上,星河动力方面认为,中国科幻电影应该注重并充分发挥科技领域的科研院所、科技公司、高校等研究机构的顾问作用,将科学专业知识准确融入影视中。同时,影视节目的编剧、导演需要在科学顾问的参与下,将科学的内容呈献给观众。

辛其补充,不过近几年投资圈对于科幻电影的态度逐渐发生改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上的改变。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这当中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辛其总结说:“其实,不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其他什么产业,都需要借助时代的东风,都需要时间才能慢慢孕育。”

(编辑:戚梦颖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