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重点支持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渡过难关,最大限度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加速落地吸纳农民工就业数量较多、成效较好的项目,尽快发挥带动农民工就业作用。
目前,农产品收获季节已过,已经进入到农闲时节,农业农村部希望抓住秋冬农闲有利时机,已开工的项目加快进度,已批复的项目抓紧开工,从而带动就业。
以工代赈吸纳农民工
“如果现在去农村建设一个冷库,我们会配合办理手续。”湖南一个市级的供销联社人士向记者表示,“成为我们供销社的社员后可以去农商行申请贷款,有一定的优惠力度。而市级的供销社会为其提供低息贷款等服务。”
他表示:“目前已经有村子根据当地需求建设了农产品冷库。”
冷链项目恰好符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指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重点任务,有利于增强食物保供能力、带动基础产业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具有长远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方案》还要求,要体现快速,抓住秋冬农闲有利时机,已开工的项目加快进度,已批复的项目抓紧开工,已下达的投资计划抓紧落实到位,集中时间、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加快建设,确保年内见效。
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抓好2022年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推动农村脱贫人口特别是因疫因灾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指出,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充分挖掘重点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围绕适合人工作业、劳动密集型的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吸纳当地农民工参加工程建设,尽可能增加劳务报酬发放规模,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透露,国家发改委组织筛选推荐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备选项目。按照“成熟一批、推荐一批、随时推荐”的思路,严格落实项目在投向领域、前期工作、负面清单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迅速组织筛选了一大批备选项目,推荐给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由银行按市场化原则独立评审、自主决策,从中选取项目投放资金。
带动农村就业
因病休养两年的黑龙江农户徐先生,2021年通过贷款,购买了三头牛,现在他的养殖事业已经初现规模,通过繁殖和购买,拥有了十几头牛,这种自主创业的就业模式,在周围农村屡见不鲜。
他的养殖业能够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年轻人很注重科学养殖,所有牛的生长状态好,发育很快。”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号召,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围绕市场急需紧缺工种,为有意愿外出农民工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培训,鼓励支持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加快推进产训结合行动,提升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积极推进乡村建设所需的农业农村本地人才技能培训,为不愿外出农民工提供种养殖等各类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其他涉农技术培训,提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帮助稳定收入水平,培养一批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
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嘉吉中国区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我们如何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化肥应用水平、生产管理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养殖畜牧的数字化,这才是真正强国的基础,不是简简单单靠补贴。通过在基层乡村点滴做起,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来参与合作支持,让这项良好的事业越做越好。”
在农业农村领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
2022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发改振兴〔2020〕1675号)。
国家发改委曾明确了2022年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的要点。
相关部门还组织召开了以工代赈部际沟通协调机制会议,总结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经验和成效,进一步强化工作部署,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同时还有一批农民培训项目落地。
据了解,今年1~10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14233亿元,其中审批72个,核准25个,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水利等行业。10月份,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90亿元,主要在高技术和水利等领域。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