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9月26日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并于当日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白皮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的重要文献,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举措。希望白皮书的发布,能够帮助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更加明确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目标。
境外合作项目进展显著
我国的境外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十年来,我们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遵循市场原则、国际惯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推动境外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中老铁路安全稳定运营21个月,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并实现与中欧班列的联线贯通。
雅万高铁开通运行,给印度尼西亚民众出行带来诸多便利,将有力释放当地经济发展潜力。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自中远海运入股后,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88万标准箱增加到2022年的500多万标准箱,综合指标重回世界十大航运枢纽之列。
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以来,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运行良好,瓜达尔港共建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医院、学校、供水设施等民生工程,也受到当地民众广泛欢迎。”丛亮表示。
境外合作项目给东道国带去了有效投资,促进了增长、传播了技术、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比如,中老铁路工程带动老挝11万人就业,帮助当地修建近2000公里道路、水渠,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又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创造1.3万个工作岗位,对当地每年直接经济贡献达到3亿欧元。再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巴方直接创造15.5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中国同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共同推动第三国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丛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与合作国有关方面加强政策、机制和项目对接,持续打造优质标志性工程和推动“小而美”项目,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重点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推广减贫经验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
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全球减贫事业,全球发展倡议更是把减贫列为八大重点领域之首。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全球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做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持续贡献者。
当有记者问及“贫穷是全球发展的障碍,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生活在贫困中,中国帮助缓解这些国家贫困的方法是什么”时,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回答:“我们积极实施民生示范项目,推广减贫经验。中方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30多个国家建成运行,减贫示范合作项目让贫困农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方面,强化互联互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方向。十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带动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巴经济走廊亮点纷呈,埃塞俄比亚拥有了东非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圆了当地民众百年之梦。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宣布整合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至40亿美元。在倡议框架下,中方金融机构提供了1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高质量共建全球发展项目库,汇集突破了200个项目,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共享治国理政经验,推介智力减贫方面,中国注重授人以渔,通过教育培训、智库交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减贫经验,先后为16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2000万名发展人才,特别是聚焦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在20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新型工匠。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