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生意调查:商业、法律与伦理

“AI复活”生意调查:商业、法律与伦理
2024年04月01日 16:05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曲忠芳北京报道

    知名音乐制作人包小柏用AI(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女儿;辽宁网友孙先生为宽慰奶奶而用AI换脸“复活”父亲;商汤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形象“重现”公司年会;B站视频博主吴伍六用AI工具生成奶奶的虚拟数字人;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一批已故明星纷纷以数字人形象“复活”……近日来,“AI复活”迅速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各种各样的AI“复活”服务也旋即充斥在消费市场中。

    为什么AI“复活”逝者的生意突然“火”起来? 是谁在做着AI“复活”的生意? 从业者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AI“复活”逝者的行为是否涉及侵权违法的法律风险? 对于失去亲人的生者来说,AI复活究竟是心理疗愈还是精神沉溺? ……为了厘清AI复活现象热背后的技术与商业、法律与伦理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进行了一些用户调研,采访了相关行业从业者,同时咨询了数位来自科技、法律、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希望在抽丝剥茧中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些专业解析和风险提示。

    当“AI复活”成为一门生意

    “这是一项非标准化的服务,每个客户所能提供的逝者素材、需求效果不尽相同,需要定制。”

    当一项需求变成一门生意,在缺乏市场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时期,往往会出现一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阶段。当记者在某主流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亲人”关键字时,近百款“商品”显示在结果页面中,不同商户的标价、同一商户的不同服务售价均相差悬殊,从十元、上百元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商品”的形态各异,有的是一张眼睛和嘴巴会动、会说话的动态照片,有的则是形象和声音更为逼真的动态人物视频,还有的支持互动聊天。

    随后,记者又在几个微信社群中注意到一张“AI复活亲人”的海报在传播,其内容称“可根据逝者素材自行选择呈现效果”,可提供五种不同呈现效果的服务,价格区间从198元到598元。例如,最低档的要求客户提供逝者的照片,即可呈现一段1分钟以内的逝者照片说话视频。

    据记者观察,市面上AI复活的对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的亲人,一类则是非亲人,往往是已故的明星名人。需要注意的是,大众舆论语境中的AI泛指数字技术,实践路径既包括一键生成动图、语音克隆、视频合成等工具软件,也包括大语言模型、AI数字人等技术。

    在众多AI复活的从业者中,记者联系采访到南京超级头脑团队负责人张泽伟,他是一名90后创业者,由其团队制作的数条关于“AI换脸”的科普反诈视频数次登上热搜榜。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超级头脑团队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约600个与“AI复活亲人”有关的需求订单。今年,在AI复活社交媒体“走红”后,超级头脑团队的需求单量更是暴增。张泽伟透露,目前已有几家投资机构前来咨询洽谈。

    张泽伟向记者讲述,他和团队从事这项工作的初衷在于希望通过AI技术来帮助因亲人去世而留下创伤的家庭获得“疗愈”。在超级头脑团队服务过的家庭中,有的弥补了遗憾,也有不少是为了向家属隐瞒亲人逝世的真相。

    需要指出的是,去年三四月份正值AI大模型开始在国内火爆“出圈”之时,百度“文心一言”这些国产大模型陆续面市。张泽伟介绍,超级头脑团队基于文心一言这类大模型去做语音、图像等的训练。“这是一项非标准化的服务,每个客户所能提供的逝者素材、需求效果不尽相同,需要定制。因此,对于大公司来说,他们会更注重标准化、通用性的技术和产品,不会投入如此细分的赛道。而对一些新进入的团队来说,很多对行业及用户需求的认知理解往往不够,技术储备也不足。”张泽伟说道。除了从社交媒体自发找来的个人客户,超级头脑团队还与一些养老院、殡葬服务商等达成了合作关系,计划未来继续朝着数字陪伴、AI疗愈和数字教育等方向发展。

    “AI疗愈”可行吗?

    通过AI技术“复活”逝去亲人从而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有一定的需求市场,与此同时,业内也有不少人对所谓的“AI疗愈”提出了疑问。

    记者调研的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中,大部分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考虑使用AI“复活”自己的亲人。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肯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某个时刻特别地思念,但是,这并不是常态。”当然也有受访者认为,如果AI重现逝者的价格门槛低、效果好,尤其在亲人离世的初期有一个情感出口也会考虑使用。

    通过AI技术“复活”逝去亲人从而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有一定的需求市场,与此同时,业内也有不少人对所谓的“AI疗愈”提出了疑问。

    朋橙心理创始人全云峰直言:“我不认为AI复活是个好主意,如果哀伤需要辅导,要么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辅助,要么自我完成,后者常常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容这种行为,但不宜提倡,更不宜鼓励。”他提醒道:“AI复活类似于一种电子吗啡,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或个人,有可能会从商业上引导大众,却不一定符合心理健康的规律。”

    从事心理咨询行业14年的太阳心理创始人萧羽笙持类似看法。她指出,大多数心理问题是认知偏差所导致的。对于失去亲人的生者,从疗愈的角度需要习惯的是“放下”亲人离世这件事,而通过AI“复活”亲人的形象,会给他带来“亲人还活着”的大脑认知与心理暗示,AI模拟的交流与互动可能会加剧生者的认知偏差,反而会增加心理痛苦。萧羽笙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无法真正理解或共情人类的感受,它可能在数据分析、算法强化上提供最优解,但往往无法解决涉及深层次情感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AI复活“生意”中,被“复活”的群体不只包括自己的亲属,还有一些明星名人。其中是否会涉及法律的风险?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向记者指出,个人“复活”逝去明星或者其他人,未经逝者生前同意或者逝者近亲属的同意,均构成肖像侵权。肖像侵权的构成要件不仅包括以营利为目的,即使不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授权而使用他人肖像也构成侵权。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情况下,与肖像侵权的赔偿金额有一定关联。因为肖像侵权的赔偿标准,通常需要考虑主观恶意程度、侵权行为影响大小、持续时间长短等因素。近亲属使用其逝去亲人的肖像进行合成、复活,一般不涉及侵权问题。包括进行商业化使用,一般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逝者有配偶、子女、父母的,其他近亲属未经前者的同意不能使用。

    张泽伟告诉记者,因为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为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超级头脑团队参考法律规则做了一些业务的约束,比如在前期获得直系亲属的授权同意许可,同时在服务合同中明确注明不能利用数字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也发出提醒,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其中近亲属的范围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通过上述规定,可以认为如果要使用逝者的肖像、声音等元素用于AI生成虚拟形象,应征得其近亲属的同意,不过是否需要所有近亲属同意,目前尚无定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