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全龄友好”社会?重点是这些→

如何打造“全龄友好”社会?重点是这些→
2024年05月23日 16:38 中国经营报

文/赖月辉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的“百校焕新”行动。该行动聚焦存量老旧校园升级改造,分3年对143所学校进行焕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造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还规划出一系列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接驳空间,可以为未来改造社区中心、养老中心预留空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年轻家庭对育儿友好环境的渴望,此前单一面向的城市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目前,从全龄友好的视角出发,对城市规划进行转型思考,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感的关键。

那么,如何探索和实践全龄友好城市的规划理念,更好应对未来社会挑战,促进所有年龄段人群的融合与共生?

5月21日,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菁分享了“全龄友好视角下的规划转型思考”。

张菁强调,城市发展已进入下半场,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具体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什么是“全龄友好”?

“全龄”,指的是每一个市民的出生、成长、教育、工作、结婚、生子、起居、养老等不同阶段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友好”,意味着社会既能提供普惠性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能提供和满足部分小众、个性化的需求。

建设全龄友好城市,需要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将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行各个环节。

张菁介绍,目前多数城市已经完成大规模建设,城市规划师的关注角度也从过去的规模扩张、构建城市框架,更多转移到人居环境、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聚焦功能的一些改善。

“当前社会存在老子化和少子化并行的问题,这也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张菁说道。

从关注弱势群体到多元包容

既然要以人为中心,那该如何推动建设以人为本的全龄友好城市?

对此,张菁分享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指引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不同人群需求规律的研究,以及提出的“4+4+2+6”模式,即4个空间层次:城市、街区、社区和建筑;4类重点人群:儿童、老年、青年和女性;2类重点空间:老城区和创新空间;6个重点:住房、服务、环境、出行、创新、参与。

其中,张菁对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中国非农户口中,0—3岁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的占比达66.47%,隔代抚育现象突出。学龄前儿童玩耍与户外活动时间相对充足,但7岁以上儿童严重缺少户外体力活动,运动锻炼强度明显不足,儿童存在“自然缺失症”,缺少亲近自然的空间。

儿童成长空间的设施空间量不足、活动空间质不高、出行空间不方便。空间适儿化存在使用不安全、设施不可达、环境不自然、人群无参与、代际不共融等7大问题。

2022年9月9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妇儿工委共同发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是全球首个国家层面与儿童友好城市相关的技术导则。

张菁将上述《导则》中关于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重点内容概括为“1建、3改、2增”。

“1建”是要有规划统领,推动城市、街区、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3改”是儿童友好空间适儿化改造的重点,要利用城市更新,激活存量,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和公园绿地的改造;“2增”是指增加校外活动场所、增加儿童游憩设施。

最后,对于未来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张菁认为应该完成从关注弱势群体到多元包容的转变,建立不同人群特征库,精确匹配人群需求。

另外,张菁还提到,以前,规划师十分强调宏大的功能布局,城市的战略目标、功能定位,但在未来,规划师要更加关注人为情感的空间塑造。“若是单把人放在核心,规划已不是技术、政府精英的规划,而是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过程。”

总体而言,当前规划师的工作方向要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工作目标应是人民至上和全龄友好,并且以此作为工作切口更好地完成城市规划。

(编辑:戚梦颖 校对:刘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