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陈士华:产业出海不仅体现在整车领域 还需整体战略统筹

中汽协陈士华:产业出海不仅体现在整车领域 还需整体战略统筹
2024年06月15日 15:0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发展迅速,正在引领着全球向电动化转型,而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历程中,出海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6月13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商学院》、中经传媒智库主办的“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引领新商业文明”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就中国汽车出海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表了演讲。

在陈士华看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国内市场总体增速开始变缓,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面临出海和升级的新机遇,但是相比欧美、日韩,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程度还存在差距。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策略和方向,陈士华认为,首先,应制定海外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10年—20年),确定企业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城和重点国家,制定合适的出口模式。其次,政府支持,协会牵头在海外组织产业展会,推动自主品牌在目的国家的发展,加强在海外本地化发展,支持国有汽车集团搭建体系化的能力,建立自己的金融、物流、信息收集等综合体系。

面临重要历史机遇

中国“智造”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深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目前汽车出口正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出口再创新高,两年跃升三个台阶。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5.7%,其中,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长63.7%;商用车出口77万辆,同比增长32.2%;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2024年1—4月,汽车出口182.7万辆,同比增长33.4%。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153.9万辆,同比增长34.8%,商用车出口28.8万辆,同比增长26.5%;新能源汽车出口42.1万辆,同比增长20.8%。

陈士华表示:“此前,中国品牌竞争力还是和欧美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随着电动化转型的成功,中国品牌的市占率急剧上升,目前已经到达了60%。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现了高速增长,这是中国长期如一的坚定发展才有的成就。”

根据陈士华的介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政策”双重驱动下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突破900万辆,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2.3%,市场占有率达到32.4%。

陈士华表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市场+政策’的阶段,虽然补贴政策已经完全退出,但是现行的号牌资源、限行规定等各项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例如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要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同时,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出炉之后,财政部发布《关于下达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中央财政预拨资金预算的通知》显示,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年度资金总额为111.9775亿元。

在陈士华看来,除了新能源、电动化之外,中国在智能化方面更是取得了优异成绩。“电动化是基础,智能化才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赛道。我国自动驾驶的政策推进速度非常快,现在企业开发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据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持续提升,L3车型上路通行试点开始落地实施。智能座舱在信息显示、人机交互、娱乐系统、个性化定制和安全辅助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今天,中国“智造”汽车正在加速驶向全球。

“这两年中国企业的出口速度增长较快,产品在发达国家中也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陈士华表示。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172.7万辆,其中,出口欧州新能源汽车71.6万辆。

根据陈士华的介绍,目前欧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目的区域,亚洲占比42.3%、欧洲占比41.5%(含中国产特斯拉)、拉丁美洲占比6.6%,大洋洲占比6.0%、北美洲占比3.2%、非洲占比0.5%。

不过2024年1—2月,中国对欧盟27国电动汽车出口量达7.56万辆,同比下降近20%;出口总额为7.8亿美元,下降三分之一。

“此前,汽车产业是欧美主导的产业,所以欧洲不大可能轻易开放市场,以产能过剩、补贴等各种借口来阻碍中国车企在海外的发展。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是正确的,中国汽车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车企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就在近日,欧盟提出了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行业反应非常强烈,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陈士华表示。

据了解,欧盟委员会宣布,在经过近10个月的“调查”后,从今年7月4日起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拟征收17.4%—38.1%的临时反补贴税。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欧盟公布的关税高于此前业界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25%的预期。

陈士华表示:“现在车企一方面通过贸易的形式出口,另一方面也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来立足脚跟。我认为日本汽车产业的出口以及海外建厂的发展之路是值得学习的。日本汽车现在在美国的市场占有量非常大,可以回顾和参考日本在过去和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从而制定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

另外,陈士华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出口的集中度并不高。“现在企业的出口更多是市场行为,我们缺乏的是整体战略来支撑中国汽车在海外的发展。”

同时,陈士华还认为,汽车产业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诸多,除了国际形式复杂严峻、碳关税、反补贴之外,芯片、操作系统、关键零部件也存在短板。另外,全球经济不稳定,运输问题依然突出,汇率风险加大,监管环境与合规风险等都是亟待警惕以及解决的问题。

对此,陈士华认为,应加强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逐渐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为此,陈士华提出了多点建议。首先,应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当地发展建设,不断扩大海外影响力与政府驻外机构配合,了解各区域的政策法规体系,收集当地市场信息,开展市场分析,进行风险分析和预警。

其次,应加强国际认证合作,推动协调国内外标准互认,大力推进海外产业园建设,选择重点国家和地区布局汽车产业园;在重点国家和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开展自主品牌汽车的集中宣传。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会给当地的产业带来转型升级。另外,产业出海不仅体现在整车领域,还有零部件、标准、金融等各方面都要一同出海。而且出海并不代表就只是海外建场+贸易出口,实际这是整体的战略,也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陈士华表示。

最后,陈士华表示,“出海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未来更是道阻且长,但是这条全球化之路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汽车产业方能拨开迷雾,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