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联合引导开展“质量贷” 推动质量品牌变“有形资产”

三部门联合引导开展“质量贷” 推动质量品牌变“有形资产”
2024年06月16日 21:39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

6月14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田世宏表示,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要求和部署,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让“质量+金融”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田世宏介绍,《通知》遵循质量和金融领域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突出质量要素的作用,按照“信息采集、信用评估、贷款服务、贷后管理”的质量融资增信实施全流程进行部署。

引导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谈及《通知》出台的背景时,田世宏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和增强,企业的资金、融资需求不断增长。为进一步增强质量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拓宽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渠道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在开展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通知》。

什么是质量融资增信?对于这个相对新的概念,田世宏作了进一步解读。他解释道,质量融资增信是指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的增信机制,旨在为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地方实践中,也称为“质量贷”或“质量融”。

“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概括言之,就是‘以质为信,推动将企业质量软实力转化为融资增信的硬实惠’,这项工作瞄准广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当前在融资增信上的关注点,抓住质量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结合点,找准拓宽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增信渠道的突破点,是质量和金融协同联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田世宏说。

对于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田世宏表示,首先是帮助金融机构破解了质量信息不对称难题。这项工作的核心就是推动质量信息的互通共享和分析评价。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便于金融机构动态、全面掌握企业的质量信息,帮助金融机构为企业精准“质量画像”,降低融资风险。同时,促进金融机构建立质量要素综合评价体系,深入挖掘和分析质量要素数据,依托质量要素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引导信贷资源更多优化配置到优质企业上来。

“其次,从融资增信需求侧看,加大了对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这项工作创新了融资增信的新模式,帮助广大企业尤其是优质中小微企业,突破原有的传统贷款方式,开辟了通过质量要素融资增信的新路径,提高了优质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田世宏说。

而质量融资增信要素是贯通整个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的关键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张蕾蕾表示,质量融资增信要素是《通知》的创新之处,决定了质量融资增信的成效。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和质量创新。

具体来说,质量信用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信誉评价、信用信息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情况,是企业经营稳定性的体现;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首席质量官的设立以及获得的政府质量奖等,是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体现。

质量品牌主要包括品牌的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的体现;质量基础主要包括企业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能力和资质,是企业基础实力的体现;质量创新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攻关成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是企业未来发展潜能的体现。

不过,田世宏也指出,目前,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尚处于发轫阶段,主要集中在部分省份和一些城市的“点”上,还未在全国“面”上蓬勃开展。并且存在融资规模较小、参与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等问题。因此,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通知》,通过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引导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更全面地赋能企业质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具体实践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车士义表示,开展质量融资增信,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支持金融机构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

车士义透露,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包括质量效益型企业在内的各类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从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4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超过66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3.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33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2万亿元。

对于下一步的具体安排,车士义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将围绕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和金融机构业务实际,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部门协同、效果评估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工作闭环,提升工作实效。

具体来看,除了引导金融机构落实落细《通知》,考虑到大部分企业是民营和小微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落实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加大对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

同时,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还创设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为银行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

例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质量效益型企业贷款也可以享受政策支持。

车士义表示,各部门协同发力,通过共享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企业质量信息、探索将质量融资增信业务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范围、提供贷款贴息等,有利于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实现银企“双赢”。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对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政策宣传。

“开展质量融资增信业务,能够引导银行机构充分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的价值,将反映企业质量水平的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获得融资授信的有形资产。但银行机构开展业务也要注意几个方面。比如建立评价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产品服务、加强风险防控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二级巡视员李晓文表示。

李晓文强调,银行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融资增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要落实好还款来源,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加强贷后管理,动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风险水平和质量融资增信信息变化,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防止资金淤积、空转或挪用。要加强与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的联动协同和信息共享,确保质量融资增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编辑:于海霞 审核:厉林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