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居民工作、生活内容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对时间问题的研究成为一项热点话题。在社交平台,关于“时间去哪了”的讨论,时常出现在热搜榜。时间利用率,显然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
基于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7年和2021年,在中国除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两轮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
通过与19个主要国家相关调查比较,发现CTUS的调查质量在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结合两轮调查数据,我们对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12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对其中一些发现做了提炼,比如在居民数字生活、有酬劳动等方面,中国居民的数字生活主要以视听活动为主。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较多。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希望对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状况能有更深的分析。”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杜凤莲说。
调研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较多,而用于无酬劳动、休闲社交的时间均较少。
杜凤莲说,在对比了15个国家的时间利用状况后,我们发现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较多,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较少,总劳动(有酬和无酬)时间排在中间,这与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类似。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休闲社交的时间较少。基于此,报告建议,当前要创造条件适度提高居民的休闲社交时间,这也是中国未来努力的方向。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工作时间越长的国家储蓄率越高,家庭即期消费略低。已有研究表明,小孩越小,家长的投入回报率越高,对0—3岁小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最高。
但是,父母因劳动时间长,收入较低,导致孩子需要的投入与父母能提供的物质和时间投入之间存在错配,工作年龄段的低收入群体尤为严重。不仅如此,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例相近,但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支出不足。
甘犁建议,当前要加大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适当增加带薪假期,减少工作时间,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促进消费的增长,也能促进内循环。
围绕“文化与时间利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当前家庭内部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妻子、丈夫分别在无酬劳动、有酬劳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对其劳动力市场表现、生活品质、主观幸福观等都会产生影响。
近年来,尽管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在缩小,但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以宗族观念为代表的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宗族观念越强,妻子在家庭无酬劳动中分担的份额越大,而在家庭有酬劳动中分担的份额越小。”赵忠说。
不过,一个有效的改观是,随着社会宗族观念的弱化,妻子分担的无酬劳动时间趋于下降,有酬劳动时间趋于增加,丈夫则相反,这使夫妻间时间配置差异趋于缩小。
与会学者认为,对时间利用调查的关注,为学者们研究宏观劳动供给趋势和微观个体劳动供给决策提供了数据参考,这对劳动经济学界具有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背景下,该调查对劳动供给的考察在关注人口总量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个体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高文书认为,在就业模式发生变革的时代,要关注非标准就业者尤其是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时间配置。在他看来,除劳动时间外,学习培训、体育锻炼等人力资本投资时间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大学在2017年、2021年完成两轮全国性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补齐了国内微观数据的短板,对调查所获数据具有独有数据知识产权。总体看,两轮调查的有效样本量分别为30591人、16288人,调查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且与国家统计局数据、国际数据均具有可比性。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