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在内需不足、出海遭遇阻击等背景下,我们不禁叩问中国汽车产业接下来应如何谱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答案写在了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里。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对于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对话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及教授王宁、中经传媒智库专家及浅觉深知咨询创始人陆盛赟、中经传媒智库专家及罗兰贝格汽车行业首席研究员张强7位汽车行业资深专家,从深化改革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对外开放到扩大内需,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和剖析。
深化改革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良方”
《中国经营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些年来,我国的哪些改革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
王青: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民营经济的“两个毫不动摇”,也要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建设;既要“放得开”,也要“管得住”,其本质就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汽车产业不断取得新进步的基础,也是汽车产业激励创新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将主要依靠提高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汽车产业同样如此。
许海东: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最好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还出台了支持充电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就整车企业而言,独资企业有特斯拉,合资企业有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品牌,在自主品牌中不仅有三大央企以及五大地方国资委主管的地方国企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江淮汽车、奇瑞汽车,还有民营企业阵营——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新势力车企“蔚小理”、合众汽车、领跑汽车、小米汽车以及赛力斯。在供应链企业中,有大陆、博世等合资企业,也有国有企业以及众多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正是因为市场规律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才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就要聚焦于深化国资、国有企业改革,应进一步调动央企、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决定》也提到,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去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进行深化改革后,让国有企业能够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成长为国际知名车企和汽车品牌。
张强: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强前沿引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提升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产业生态融合与创新。促进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强开放和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吸引全球优质企业与中国企业交流与合作,同时要推动整车企业与产业链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成长并寻求新机遇。
安庆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清晰呈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所展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催人奋进,也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注入磅礴力量。
正是得益于持续地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才取得了显著成绩。2018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发布,明确放开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同年,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2020年,工信部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2021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改革开放作出明确规划部署。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激发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活力,壮大了产业实力,铸就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的竞争力。
可以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坚实依托和强大底气。
新质生产力塑造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营报》:《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我国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点关注哪些重点方向?
许海东:新质生产力与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非常契合。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方面,芯片、软件、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原始创新方面去不断地积累和应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当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对于芯片和软件的创新突破。作为一种关键硬件,芯片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基础。因此,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底层技术是发展未来汽车产业的灵魂和生命,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研发突破,实现国产化替代。
人有人脑,车有车“脑”,底层基础软件是车“脑”最为核心的部分。基于此,基础软件、相关的设计工具以及软件的生态,都需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此外,固态电池要实现量产突破,氢燃料要解决储运、加注等环节的困境,氢燃料汽车发动机中的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落地,都需要通过创新去攻克。
陆盛赟:汽车产业链较长,工艺也比较复杂,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技术发展来看,智能化、电气化、智能驾驶会逐渐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些趋势的引领下,汽车芯片相关技术会成为重中之重。例如,特斯拉自研芯片Dojo来解决自动驾驶的算力问题。其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仍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阶段,中国仍旧要持续关注技术的升级。
在技术上,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发布一定会对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冲击。我国如果要保持领先,必须在这些方面持续投入。与此同时,一些国外车企已纷纷开始加码混动、燃料电池等技术方向的投入,对此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在智能驾驶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数据收集这一问题。接下来,如何加强数据要素的流动,保护数据权益,找到数据变现的商业模式,仍旧值得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进行探索。
王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技术创新应着力于动力电池、智能化以及数字化三个维度。
在动力电池方面,要关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当前,德国、日本、美国对于固态电池都有相关布局,固态电池可能会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加快对固态电池的研究。与此同时,在动力电池基础材料方面,我们也要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等维度进行研发以及商业化的推广应用。
在智能化上,虽然我们现在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也已形成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但是我们在汽车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
汽车产业的数字化也需要引起重视。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它同时也是一个产业链非常长的产业,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和沉淀,如何去利用产业链形成数据闭环并驱动产业的创新,对我国汽车产业优势的维持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王青:目前汽车消费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普及阶段,正逐步进入存量结构调整阶段,其特征是以置换升级、技术进步、绿色发展带动存量市场进行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依靠制度创新来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付于武: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前行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竞争的热点,不仅是正在发展中的新质生产力,也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
“走出去”可以分散区域市场风险
《中国经营报》:外贸是观察对外开放的“晴雨表”。你认为,从长期来看,走出去与对外开放,对于中国汽车企业以及中国汽车产业的意义是什么?在当前阶段,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付于武: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增添优势和后劲。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开创了我国汽车行业外商独资建厂的先河。2024年4月,特斯拉与一批中国汽车企业同步获得首批数据安全合规资质,同时特斯拉进入地方政府采购名录等,均体现了中国对中外企业的一视同仁,这也是我国持续扩大开放的重要体现。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走好国际化之路,都需要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支撑。
陆盛赟: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走出去,是中国综合实力增强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中国市场虽然庞大,但是欧美、日韩等传统汽车市场仍旧具有不可忽略的体量。
与此同时,国外市场消费者具有为价值付费的习惯,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开拓海外市场可以适当地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健康经营。
许海东:中国产品过去主要是聚焦于加工贸易,现在中国的汽车、手机、高端家电等产品已经在向高端延伸,向微笑曲线高利润的两端延伸,进入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除了内循环外,我们需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要在这些市场上参与竞争,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伴随着产品走出去,我们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国际市场上打造中国品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除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营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欢迎国外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决定》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我们看到,我国在一些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包括劳务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决定》明确指出未来要进一步开放这些市场,这将有利于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进行投资。
张强:中国车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增加销量和收入来源,从而提升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散区域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出海可以帮助中国车企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全球供应链,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市场响应速度,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策略。
此外,对外开放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合作的机会,通过技术合作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
而要提高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车企首先要加强对目标市场的洞察和了解,推动有针对性的研发和产品适应性改造,因地制宜优化产品矩阵,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有效的品牌传播和用户触达。其次,要注重与海外生意伙伴的合作,拓展资源生态,加强与当地产业链、生态链的深入合作,推动包括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金融、本地化供应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另外,还要提升车企的全球化运营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关注海外市场风险并建立相应的应对体系,实现海外市场的合规稳定运营。
王宁:从现阶段来看,中国车企出海应从单纯的贸易模式转变为以投资为主的出口形式。未来,我们要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融入当地产业链进行生产,要去适应当地的法规标准,了解当地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去建立销售渠道,摸索如何进行生产标准的管理,以及如何推进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以及报废回收管理。
而从“引进来”来看,一方面,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可以使我们与其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一些国外汽车在智能底盘、智能驾驶、域控芯片等方面拥有领先优势,它们在一些创新方面可以带动国内市场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投资以后,可以与国内企业协同“出海”,加快开拓国外市场的步伐。
国内市场仍有待挖掘
《中国经营报》:《决定》指出,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国内汽车市场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你认为,从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三、四线以及农村市场来看,目前存在哪些阻碍消费的障碍?应如何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
许海东:增加内需的核心在于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收入才能够增加,才能有消费信心。国家也已看到这一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决定》还提到,要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促进相关投资落地。通过投资激发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才能帮助增加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支撑。目前,中国汽车的千人保有量还比较低,大概在230辆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0辆左右,还有较大差距。
二手车流通是汽车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于二手车消费,目前国家还未公开二手车维修以及保险等相关信息,汽车是消费品,其实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公开。信息公开以后能够解决二手车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更有利于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要促进汽车消费还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目前,在一些地方仍然还有不少阻碍汽车消费的障碍存在,比如限购、限行以及公共采购更倾向于选择本地企业等,希望相关限制能够进一步破除。
在使用环节上,比如停车,目前还存在没有地方停车、停车贵等问题,国家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对上述问题予以解决。譬如,像德国、美国等汽车发达国家一样在市中心规划建设停车楼,提供更多的停车位,加快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解决我国停车泊位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到,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从原来的奢侈品变为家庭必需品、普通消费品,此前设立的汽车消费税都比较高,现在或许可以考虑降低车船税、增值税等税费,以及降低过路费、停车费等费用,这将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
陆盛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较大,目前主要集中在超一线、一线以及二线城市。接下来,我们首先要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下乡,但是我们要推出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做好当地的消费者调研尤为重要。其次,要持续加大对低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应引起重视,要尽早构建新能源二手车估值体系以及推出新能源汽车回收的相关政策。
王宁:促进汽车消费可以从产品的定义、产品的战略的角度上去考虑。目前,老百姓虽然存在消费降级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消费需求,只不过是他们希望可以买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车企可以从产品开发和产品的市场定位去考虑适应这样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车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应从管理以及技术创新上去寻找更好的降本增效方案。
此外,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应加大对金融保险的关注,目前大部分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亏损压力较大,许多险企对于做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