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独角兽集体赶考IPO 自动驾驶行业迎来“资本盛宴”

本土独角兽集体赶考IPO 自动驾驶行业迎来“资本盛宴”
2024年09月21日 04:57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报道

“无智能,不造车。”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蓬勃发展,自动驾驶行业也驶入发展“快车道”。尤其自2024年以来,国内自动驾驶赛道上的本土独角兽们,正在扎堆冲刺IPO。

今年8月,总部位于武汉的黑芝麻智能(02533.HK)在港交所上市,拿下“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的称号。除了成功IPO的黑芝麻智能外,还有数十家自动驾驶企业赶考IPO。

具体来看,排队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中,既包括芯片领域的地平线,也包括自动驾驶方案领域的纵目科技、文远知行等企业,港股和美股则成为它们冲刺IPO的目的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23年,就有来自激光雷达领域的禾赛科技(HSAI)和来自自动驾驶方案领域的知行汽车科技(01274.HK),分别成功登陆美股、港股市场。

对于在行业普遍面临亏损的大环境下,公司营收和毛利如何逆势增长?9月11日、13日,记者致函并致电至知行汽车科技官网联系方式,但未收到回复。9月18日,投资者关系联络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会将采访需求与相关部门沟通,但截至发稿,尚未有回复。

扎堆涌向美股和港股

稍早前,国内ADAS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覆盖全面自动驾驶功能的解决方案的纵目科技,也在小米SU7上市的同一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实际上,早在2017年、2022年,纵目科技就已经挂牌过新三板、冲刺过科创板,但表现都不好。

除了纵目科技、地平线外,国内的另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IPO也不断传出消息。记者注意到,除了等待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外,已经有几家企业成功登陆了美股和港股市场。今年1月、8月,速腾聚创(02498.HK)和黑芝麻智能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对于自动驾驶企业为何今年扎堆IPO,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自动驾驶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前夜,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加速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张;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上市窗口期。“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也是推动上市的重要因素,通过上市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缓解资金压力。”

“前期融资条款中的IPO时间对赌要求,通常从公司天使轮融资开始6年左右,2017年—2018年是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的创业潮,近两年来迎来对赌到期。”对于为何今年自动驾驶企业纷纷推进IPO,以及行业出现上市潮的背后原因,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刘煜冬向记者解释道:“企业的估值较高,难以在一级市场融资,但又需要大量资金以实现业务扩张。”

刘煜冬称:“不满足A股或科创板上市的盈利条件,(所以它们)选择港股或美股。实际上,目前港股流动性极差,美股对中国公司并不友好,如果能够上科创板是更好的。”

除此之外,一位自动驾驶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也告诉记者,2018年—2020年,自动驾驶行业处于风口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而这部分资本投入都到了5年—7年的退出期,因此退出压力巨大,甚至包括很多跟上市相关的对赌协议。而美股,特别是港股变成了明显的出路。

融资市场先热后冷

追逐资本或是国内自动驾驶企业争相IPO的另一大原因。天眼查显示,2015年—2022年,纵目科技完成10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则发生在2022年3月。

记者同时注意到,在成功IPO之前,黑芝麻智能的融资也停留在2022年。天眼查显示,2016年—2022年,黑芝麻智能共完成9轮融资,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12月,由东风资产投资。

柏文喜指出,过去三年,自动驾驶行业的融资情况呈现出先热后冷的趋势。“2016年左右,自动驾驶作为AI最有落地前景的方向,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和投资,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自动驾驶落地商业化短期内难以实现,加上一级市场整体萎缩,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上述行业资深从业者亦告诉记者,自动驾驶行业资金消耗巨大。“在中国经历了接近10年的持续火热和大量资本投入和推动。但产业链当前并不成熟而且非常不健康,陷入恶性循环。行业本身特点是前期投入极大,包括技术研发、数据采集、测试等需要大量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该资深从业者还告诉记者:“运动式的投入造成了大量浪费和同质化竞争。全产业链包括各个细分领域短期内很难形成差异化并看到明显的盈利,这使得大多数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难以为继。2021年至2023年资本市场进入冷静期,许多企业难以再快速获得之前资本催生的高估值的进一步融资,导致一些公司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针对自动驾驶行业融资环境变化,以及何种企业能获得资本的青睐,刘煜冬称,受一级市场整体不景气,以及明星自动驾驶公司商业化不及预期的影响,2022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投资极其低迷,融资情况分化比较严重。“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商业化进展要求更加严格,无人驾驶领域,聚焦特定场景、产品能够产生真实场景作业闭环和大规模商业化的公司能够获得资本支持;高阶辅助驾驶领域,形成广泛优质客户生态和市占率的公司能够获得融资。”

黑芝麻上市首日破发

即使成功上市,破发、股价下跌也是自动驾驶企业的常见现象。比如黑芝麻智能,其上市发行价为28.00港元/股,开盘价为18.80港元/股,较行价下跌32.86%,上市首日破发。

不久前,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69.2%;毛利率也从2023年同期的18.2%大幅提升至50.0%。

对于上述表现,记者发送采访提纲至黑芝麻智能投资者关系联络电子信箱,并多次拨打企业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提交的2023年年报中的联系方式,但始终未有人接听。

记者注意到,禾赛科技也在近期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该公司实现营收4.6亿元,同比增长4.2%。与此同时,禾赛科技净亏损为0.72亿元,同比减少3.1%。

禾赛科技方面向记者表示,在全球激光雷达行业中,只有禾赛做到了保证大规模交付的同时,保持强健的财务韧性。禾赛是行业首家提出将激光雷达推上“摩尔定律”轨道理念的公司。“一方面,禾赛与全球顶尖的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多年,把激光雷达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转化成领先的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在自主研发的垂直整合技术上不断突破,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提升制造效率,将激光雷达推向更大规模的市场。”

根据公开报道,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李一帆表示,禾赛期待在2024年第四季度接近盈利。对于在提高营收和降低运营成本采取的措施,禾赛科技方面向记者提到的举措包括“自研收发模块集成化技术,促进长期降本增效”和“自建工厂,保障大规模量产交付”。

以自建工厂为例,禾赛科技方面称,公司是最先提出自建工厂必要性理念的激光雷达企业。对于车载激光雷达这个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大规模量产交付的产品而言,快速迭代和质量把控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激光雷达来说制造必须是研发的一部分,而自建工厂能更好地提升产品的迭代速度和大规模交付能力。不仅能从源头上把控各个生产环节,还能及时优化和改善生产流程,确保大规模、高质量地生产并交付满足主机厂严苛标准的激光雷达产品。”

成功上市也并非一劳永逸。刘煜冬表示,成功上市意味着公司有更多样化的获取资金的途径,但是对长期不盈利的公司,并不意味着安全。上市后面临的监管、盈利压力更大。“还未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需要实现商业化,在低迷市场环境中争取实现自我造血,活下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