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国际单轨协会:单轨制式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对话国际单轨协会:单轨制式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2024年10月26日 02:12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孙丽朝 德国柏林报道

随着中央对于造价昂贵的地铁审批和建设事项政策的收紧,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吸引了众多城市的目光。作为中运量轨道交通的中坚力量,单轨的发展备受瞩目。

单轨是城市轨道交通制式之一,其特点是使用的轨道为一条带形梁体,车辆跨坐于其上或悬挂于其下。主要应用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1821年由英国人发明,拥有200年历史的交通方式,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讨论的热度越来越高。

在2024年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际单轨协会(IMA)主席Marko Kroenke和副主席Roger Dirksmeier,并就单轨技术发展和未来前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单轨造价和工期优势明显

《中国经营报》:与其他交通制式相比,单轨系统在成本、环保等方面有何优势?

Marko Kroenke:所有公共交通的目的都是运人。地铁制式客运量大,但由于大部分地铁线路需要挖隧道,建造成本较高,建设周期冗长。而单轨采取高架形式,既节省地面空间又可避免断路施工造成交通额外拥堵,且建设成本远低于地铁。

当然,地铁也能以高架轨道方式建设(轻轨),但单轨轨道梁最节省空间和成本。单轨修建30米,轨道梁重量约为150吨,地铁修建30米,轨道梁重量约为400吨,单轨重量约是地铁的三分之一。而且轻轨噪音巨大,这种模式已被绝大多数城市排除在轨交系统之外。

单轨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不同地形有较强适应性。比如在一些河口地带、沿海地质疏松地带、地震频发地带、卡斯特地形区域、地下水或泉水丰富地区等,以简支梁为代表的单轨系统可以便捷地施工,并能较好适应上述各种地形地貌。

单轨单向运能在1万—3万人/小时,属于中等运量的交通制式。单轨在转弯半径(最低小于50米)、爬坡能力(超过60‰)和噪音幅度等方面,也比地铁更具优势。

此外,单轨可以直接穿过一些建筑,这提高了施工的可能性。很多城市因为规划建设较早,没有空间再去建设轨道交通,单轨可以借助现有地势、地形进行建设,包括从建筑内部穿过去,比如中国著名网红打卡点,重庆轨道交通李子坝站就有单轨穿楼景象。

Roger Dirksmeier:单轨成本优势明显,且修建速度非常快(通常为1.5—2年),通过类似搭积木的模块化建设(即预制梁施工),单轨的施工速度远快于其他轨道交通制式。快速施工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现有交通的影响,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污染以及对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

目前埃及开罗正在建设的一个单轨项目,预计从开工到投入运营需要2年时间,这在其他轨道交通制式上很难实现。不仅如此,从环保角度来看,单轨在钢筋、水泥等材料的使用量上也低于其他轨道交通制式。

《中国经营报》:结合你的观察和实践经验,地铁、单轨、有轨电车等制式目前分别适用于怎样的应用场景?

Marko Kroenke:这3种制式都有其各自适合应用的场景,每种制式都有优缺点。对于规模大、人口基数高的城市,地铁毋庸置疑是最好选择。当然,地铁要修建隧道或者是架起桥梁,成本会非常高。

有轨电车在3种制式里造价最低,它可以利用现有路面,无须再修建特殊的隧道和桥梁。对于乘客来说,有轨电车进站比较方便,不需要坐电梯或者上下楼梯,一般也不需要走很远。

但有轨电车是3种制式中运行速度最慢、运载能力最低的。绝大部分有轨电车没有独立路权,需要过红绿灯,很多有轨电车项目占用了现有的道路,压缩了已有交通通行能力,它是3种制式中最低效的一个选择,因此不适用于人口密度集中、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根据我们的了解,中国目前正在不断拆除部分有轨电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混合路权问题,以及侵占公共交通本已稀缺的路面资源。

整体看,单轨介于地铁和有轨电车之间,运载能力比有轨电车高,但比地铁低。单轨拥有独立路权,没有信号灯,不会影响到路面其他车辆,并可以与地铁平均速度持平。

未来,3种制式的建设里程都会继续增长,至于选择哪种制式,最核心的因素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实力。

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经营报》:与国际市场相比,你认为中国在单轨应用上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单轨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和规模有多大?

Marko Kroenke:目前,全世界有约600公里的单轨线路,我们认为未来5年会翻倍,达到1200公里。在过去5年,单轨制式运营里程就已经翻倍,这个增长速度在其他交通制式是不可能的。

单轨制式有如此快速的增长,与中国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我曾经看到过中国有超过20个城市兴建跨座式单轨的方案,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数字,但没看到更多后续进展。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应该允许多种制式的轨道交通来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高效利用政府资金。

Roger Dirksmeier:单轨技术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欧洲许多国家对单轨的认知和使用还停留在机场穿梭线、公园观光车等,中国已将单轨作为二、三线城市公共交通去发展,单轨在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依靠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经验和巨大的车辆产能,我们一直期待中国成为全球单轨市场的领导者。

《中国经营报》:在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里程中,地铁制式占比高达76.11%,独立路权的轨交制式几乎被地铁完全垄断,而在欧洲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有轨电车占比更高。如何看待中国这种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Roger Dirksmeier:欧洲的有轨电车与中国不完全一样,在欧洲的大城市,有轨电车不一定在路面行驶,它们会穿隧道,类似于轻轨在中国的运行模式。

有轨电车客运量和效率都太低,在中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土地稀缺,修建有轨电车得不偿失。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中国城轨车辆生产企业在南美、东南亚甚至部分欧洲国家市场取得突破,这是否给传统欧洲轨道企业带来威胁?

Roger Dirksmeier:这个问题在欧洲的讨论非常激烈,部分欧洲企业也会抱怨,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而欧洲轨道交通企业却很难。归根结底双方所属的平台不一样,欧洲企业通常是私有或部分私有,中国国有企业更多一些,这主要由双方国情决定。

以我们在全球市场的项目经验来看,在亚洲部分市场,还存在投资方是亚洲某国的企业,会要求采用该国技术。但在欧洲,市场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技术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有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轨道交通应用场景,也有完善的轨道交通制式创新环境,这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能并不矛盾,我们相信双方的合作会为全球大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

《中国经营报》:当前全球投入运营的单轨系统,以跨座式单轨为主。近年来,由于经济、便捷、高环境适应性等特点,跨座式单轨受到很多市场关注。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推动跨座式单轨在全球推广普及?

Marko Kroenke:目前,我们讨论最多的是轨道梁建设,即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轨道梁使用新的玻璃、纤维材料,减少钢材和水泥使用,提高设施强度。单轨轨道梁是模块化建设,类似搭积木,一块块拼起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建设效率,未来在建设上也会更加智能化。

Roger Dirksmeier:未来我们要提高大家对跨座式单轨的认知。在欧洲,许多人仍然认为,轨道交通应该修在地下,而不是建高架。想要推广跨座式单轨,必须要促进公众认知的改变。我们也在关注一些新兴的单轨技术,在保证运能的基础上,希望以足够合理和近似于地铁的截面积,来实现单轨既可以高架也可以地下运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经营报》:单轨制式已经发展近百年,你认为未来单轨技术还会有怎样的突破?

Marko Kroenke:目前,单轨有三种制式,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和磁悬浮。

在过去50年,受制于单轨发展的局限性,单轨技术进步相对停滞。但近些年来,单轨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单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在近期举行的国际单轨协会年会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朱尔玉提出了新技术方向,将单轨轨道的上层和下层相结合,轨道上面跑跨座式单轨,下面是悬挂式单轨,进一步提升了轨道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单轨零部件产品也有很多新发展,例如单轨轮胎的使用寿命随着技术进步在不断延长,这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Roger Dirksmeier:近年来,单轨技术在不断进步中,比如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单轨轨道梁更小,车辆设计也越来越美观并更具科技感。新的磁悬浮技术在降低噪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众多新型单轨技术中,跨座式和APM(自动旅客捷运系统)捷运技术的结合会是未来单轨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印度、巴西、印尼等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小贴士

国际单轨协会(IMA)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目前有40个会员单位,遍布五大洲,涉及单轨车辆制造厂商、供应商、认证单位、咨询单位以及大学等。IMA在中国有3家会员单位,分别是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比亚迪和北京交通大学。

IMA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和组织标准来助力推广单轨系统。在过去几年里,单轨的平均运送距离从7公里增加到了29公里,并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公共交通领域。

IMA和北京交通大学将于11月22日在北京联合举办2024年国际单轨与铁路研讨会(ISMR 2024)。会议将聚集200多名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工程单位的代表,将科学与技术实践联系起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