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志娟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货币政策基调也从“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自2011年以来,时隔14年后,货币政策的再次回归。
展望2025年,货币政策有望延续偏宽基调。业界人士表示,货币政策的调整,释放出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大的信号,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有助于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5年政策力度将强于2024年。“2025年货币政策有望更大力度配合财政政策,进一步通过降准、国债购买等方式提供流动性,以对冲政府债融资放量。”
政策基调转为“适度宽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时隔14年货币政策重提“适度宽松”。回顾过去,2009—2010年,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将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2011年重新回到“稳健”并延续至2024年。
此次调整,也引发市场关注。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货币政策重新定调为“适度宽松”,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会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宜松则松,宜紧则紧”,这为2025年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市场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单次降准、降息的幅度可能不会各低于50个基点、20个基点,同时也不排除面临极端情况进一步加大幅度的可能性,但宽松程度和持续时间需视经济运行状态而定。
当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维持金融稳定成为国际共识。
2024年12月27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报告》指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稳妥化解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大局。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未来央行或将进一步创新政策工具,在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的功能上逐步做到对金融领域的全覆盖。这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都是重大的积极信号,对投资者也是重大利好。
此前,央行已经在工具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做了诸多探索。2024年9月,央行宣布创设两项新的金融工具:一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二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助力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这些创新对加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
展望2025年,货币政策框架改革进度备受关注。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2025年,央行将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温彬认为,2025年,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之下,央行将继续加强市场前瞻引导,防止单边一致性预期强化;缩窄利率走廊,强化对资金利率的管控。“最重要的是,继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着力提升存贷款利率协同性,降低息差约束,进一步拓展货币政策空间。”
记者了解到,2024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需求下,央行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动作推进上尤为显著。
潘向东认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改革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强化7天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地位,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三是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
潘向东介绍,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进一步丰富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是2024年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央行强化价格型调控,弱化数量型调控目标;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等。
除此之外,2024年,央行还开启国债买卖、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举措,持续丰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
专家认为,未来改革有望进一步动态优化现有工具和储备更多政策工具。其中包括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以及进一步优化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将其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作为改革的内容之一,2025年,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也将迎来调整。根据央行发布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在市场看来,此次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有利于加强对广义货币(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潘向东认为,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有所下降,随着金融创新的增加、金融产品的丰富,M2的波动性也明显加大。“本次央行调整M1主要考虑当下居民交易的实际情况,或能提高M1指标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修订后的M1指标能够帮助央行更好了解货币运行的情况,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会提高货币供应衡量的准确性,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逐渐接轨国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