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
3月25日,光大环境(00257.HK)发布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在环保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光大环境2024年全年业绩传媒电话会议上了解到,光大环境全年实现收入约302.58亿港元,同比下滑5.7%,毛利约115.36亿港元,同比下降16%,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约100.75亿港元,同比下降21%;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约33.77亿港元,同比下降24%。不过,在派息方面,公司拟派末期股息每股9港仙,同比增长12.5%;全年股息每股23港仙,较2023年度多派1港仙,派息比率达41.8%,较2023年增加1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光大环境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王思联在会上针对公司2025年的发展,提出了多元化寻求新增量、国际市场寻找突破口、资源化利用寻求综合治理的发展思路,以应对行业变革。
存量博弈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在经历多年高速发展后,正处于从增量空间向存量博弈转变的关键时期。
“地方财政承压,行业陷入资金流动性紧张的困境。同时,新机制新政策的推出,使得传统依赖政府财政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此外,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出海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考验。”王思联在2024年全年业绩传媒电话会议上提到,“当前的环保行业展现出三种趋势:一是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二是由技术驱动向资源化转型加速;三是与绿色低碳、‘双碳’目标深度绑定。”
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年末,光大环境的业务分布已拓展至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海外市场则布局于德国、波兰、越南和毛里求斯。该公司共投资落实环保项目604个,总投资约1624.25亿元。
2024年,光大环境聚焦固废、泛水和清洁能源三大领域,积极探索新业务、新模式,促进轻重资产业务平衡发展。年内共投资落实新项目12个,总投资约17.64亿元;新签署各类轻资产业务合同,合同总额约18.35亿元。
从具体业务板块来看,2024年,光大环境的环保能源板块共投资落实新项目2个,总投资约5.68亿元;新签署多项轻资产业务,涵盖垃圾分类、环卫一体化、供热供气等领域,合同总额约3.84亿元;新增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截至2024年年底,环保能源共投资落实项目283个,总投资约988.92亿元,另承接两个委托运营项目、两个EPCO项目等各类轻资产服务。
在环保水务方面,2024年,光大环境旗下光大水务投资落实5个新项目并签署两份现有项目的补充协议,总投资约8.96亿元;新签署各类轻资产业务,合同总额约10.33亿元;新增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8.3万立方米、日供中水9000立方米。截至2024年年底,光大水务共投资落实项目171个,总投资约316.75亿元,另承接12个委托运营项目及其他轻资产服务。
在绿色环保方面,光大环境旗下光大绿色环保共投资落实新项目5个并落实1个现有项目的子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新签署9项环境修复服务,合同总额约1.34亿元。新增设计规模为年处理生物质原材料7万吨,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6.46兆瓦,储能规模12.20兆瓦。截至2024年年底,光大绿色环保共投资落实项目145个,总投资约312.36亿元,另承接环境修复服务17项(不含已完工交付的服务)。
在新业务拓展方面,2024年光大环境在广州投资建设公司首个储能项目;在安徽萧县拓展公司首个生物质汽化项目;在江苏常州落实公司首个废旧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项目;同时搭建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平台,完善“零碳园区+虚拟电厂”业务模式;完成首笔电量交易,开启售电业务新领域。
转型求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国内外发展格局来看,环保产业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面临新的挑战。
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从经营数据来看,光大环境也在这复杂的局面下承压。面对当前的发展态势,王思联表示:“作为环保龙头企业,光大环境将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痛点难点。”
王思联进一步解释道,过去20多年间,光大环境凭借征服客户为主的传统模式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如今,随着垃圾量缺口、环保产业供需错配等问题的出现,公司需要从“to G”向“to C”与“to B”并重转变,使客户群体更加多元,在多元化市场的环境中寻求破局点和新增点。
同时,拓展国际市场被光大环境视作突破口。“目前国际市场在我们整体财务营收和净利中的占比还很低。但从全球顶尖生态环境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都走过了从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多元化国际市场发展的过程,光大环境也不例外。”王思联提到,“在市场端,我们将从国内市场向国内与国际并重转变。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在中东、欧洲和东南亚取得了一些成果,未来必须走出项目主要在国内复制的传统路径,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个区域一个市场,实现突破,面向多元市场需求,提升国际商务和技术服务能力,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成长,加快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正在从传统污染治理向生态环境资源化利用的方向转变。
对于这一发展趋势,王思联表示:“过去我们的业务模式主要聚焦固废、废水等污染治理领域,通过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等技术手段解决污染问题,主要产品是电力,水资源。未来,环保设施将不再是单纯的治理污染工具,而是由单一垃圾发电转向能源化、资源化相结合,比如从供电转变成供电、供热、供气、供油等综合性转变。”
在新业务拓展方面,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到来,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
对于锂电池回收业务的发展,光大环境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正向‘生产—消费—回收—再生’的闭环模式升级。技术层面持续突破,相关回收体系逐步完善,相关标准建立处于摸索阶段,相信未来行业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高值化方向发展。”
记者了解到,光大环境于2024年在江苏常州落实了首个废旧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项目,提供整线工艺设计、设备成套及安装调试等设备总包服务。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