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L3自动驾驶是用户认知、技术创新和安全责任的拐点,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需抓住机遇推动自动驾驶升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介绍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情况,并从统筹协调、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拓展赛道、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创新引领、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坚定信心、携手实现合作共赢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其中,他强调,发展智能网联驾驶技术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汽车驾驶安全便捷和道路交通高效通畅,主要途径是探索自动驾驶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因为他表示,应秉承发展和安全并重原则,建立并完善基于功能分类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网络产品准入和测试标准,制定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加快推进L3级自动驾驶规模性上路通行。
构建新兴产业生态
汽车产业电动化正在有序推进。数据显示,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在汽车新车总销售量中的占比达到40.9%,插电/增程式汽车的销量达到了514.1万辆,在新能源销售中占比约40%。2024年销量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
从产业集中度看,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总销量占比达到了85.4%,排名前五的动力电池企业的总销量占比达到了84.5%。
“目前,充换电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和智能驾驶的基础设施协调推进。”万钢表示。截至2024年年底,公用充电桩保有量达到了357.9万台,其中120kW以上的快充占比13%,较上一年增加31.3%。私用桩保有量达到了923.9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57.4%,桩车比从1﹕2.6优化至1﹕2.4。换电站的保有量达到了4443台。
智能驾驶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发展。全国共有20个城市和城市联合体开展了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5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示范,开放测试道路达到了32000多公里,共发放测试示范牌照8100张,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1.3亿公里。
万钢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驱动着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化,跨领域的创新主体纷纷入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和低碳可持续的新能源新型的现代产业化格局。
他还表示,传统车企快速转型,新势力不断提升。在系统和部件方面,动力电池、电驱动、电动控制、电动转向等供应链正在形成。基础建设方面,充电、超充、换电等领域有新企业融入。芯片、软件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为产业更新及智能驾驶芯片提供支撑。
“智能网联和导航产业融入汽车产业发展,自动驾驶产业也在扩展。同时新企业加入,产业生态的扩张保证了新能源汽车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康持续发展。此外,更多的创新技术、成果外移至新的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产业并实现融合。”万钢说。
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万钢认为,在智能网联化建设方面,为实现车路云协同的具身智能目标,需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结构。
据了解,过去几年,各企业推动适用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更新,形成以新型底盘架构、综合感知和中心计算平台域控制器的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操作系统的层结构。新型底盘集成了动力电池、电驱动、线控转向、制动、油门等部件,承担车辆自动控制的执行性能,向结构集成化、驱动分布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慧车身布置多样化传感系统,中心计算机作为汽车大脑,完成感知处理、行为预测、轨迹规划、智能决策,与新型底盘执行机构协同,形成单车智能基础。2024年,乘用车新车中具有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产品渗透率达到了57.3%。
万钢表示,下一步,需以深层化人工智能发展构建云端计算平台,实现云端与车端协同,车端数据通过网联技术上传云端进行数据标注和大模型训练,最终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各企业在底盘、中心平台、云计算平台中采取网络安全设计,防止外来侵入,保障自动驾驶安全。分散式域控制系统整合为预控制器+中心计算机架构,对车端芯片提出新要求,推动国产车用芯片性能提升和规模化应用。”他表示。
事实上,中国的车路云协同是实现智能网联体系的重要基础。得益于C—V2X的应用,车辆可提前知晓路口交通状态,路侧设备能提供山路运行安全预警等。手机导航可显示部分交通信号状态,但导航精度需提升。需连接导航信息和区域实时交通信号,构建更精准的大数据导航体系。
有关数据显示,北京高阶自动驾驶示范区通过优化网联信控等措施,降低车均拥堵时间30%,提升行车平均速度近50%,为自动驾驶提供更精确的导航数据。
为此,万钢建议,将智能网联基础设施要求纳入城市更新与建设规划,推动5G通信、路侧感知、高精地图等数字化基础与相关领域数字化建设高效协调,探索新型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行模式。
万钢表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可推进汽车发展,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网联协同产业以打通交通数据和导航数据的相互准入、通信为切入点,推动城市化交通信号和车载导航互联,以大数据绿波导航结合实时交通信号赋能,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万钢强调,发展智能网联驾驶技术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汽车驾驶安全便捷和道路交通高效通畅,主要途径是探索自动驾驶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他认为,需在车路云协同下,通过汽车上传数据标注自动驾驶大模型,形成优化驾驶场景,并在各地示范区封闭道路进行模拟测试,以实现复杂交通情况下的自动驾驶。
对于汽车产业,万钢认为,需继续推进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的前沿创新技术和产业化应用。轻量化发展是降低汽车耗能、提高智能驾驶质量的重要因素,wan目前很多汽车推动轻量化材料、一体化压铸、极简化工艺、模块化制造和导视装备等新型产业生产技术。
万钢建议,下一步,需在单项制造技术基础上,借助产业大模型,推动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全环节应用,实现从产品智能化向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全环节自动驾驶。
最后,万钢认为,应坚定信心,携手实现合作共赢。“需深化国际合作,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中国汽车产业是国际化产业,各环节主动拥抱世界,与外资合资企业共同发展。立足国内,抓住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资、合资企业利用中国产业资源优势,与本土企业深化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方式,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共同构建立足中国、开拓全球的发展模式,共创开放包容、合作融通的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他表示。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